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mental accounts,舉個例子,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如果他們需要用錢,兩個選擇分別是賣掉賺錢的部份和虧損的部位,多數人選擇前者,這在心理學稱作disposition effect. 當你判定一家公司還值不值得持有時,cost這件事相對起來已經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當初買這家公司的理由是否仍存在? 以及其未來是否會表現良好? 和現在市場上的機會相比其吸引度如何? 持續對已經沒有當初買進理由的標的加碼,或者純粹買入帳上虧損的投資標的而不選擇市場上更好的其他機會,這便是對沉沒成本的迷惑。這件事不僅發生在投資者身上,許多大公司對於企劃案產生的surpurise也一樣,原本預定只要投資5000萬的計畫突然出現問題,需要再投入6000萬並且得到soso的報酬率,這時公司應把最初的5000萬列入沉沒成本,不去考慮他的存在,單單比較投資6000萬到這個專案和投資6000萬到其他專案兩者相比報酬率如何。然大多數公司一樣會被沉沒成本制伏住。這就像是第30章快思慢想提到的4層模型中最右上角,當確定損失5000萬時,通常人們的反應是持續下注看是否能翻本,縱使翻本的機率很小,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已經確定的損失,如此risk seeking under sure loss condition付出的代價將相當龐大。

因為被沉沒成本的限制而持續投入前景已然不佳的計畫對公司是項災難,但對管理層卻不見得,管理層的名譽很大層面上建立在其推動的專案上,如果專案宣告失敗對公司是最好的止血方式,對管理層卻不然,所以多數情形下管理層會選擇gamble instead of accept sure loss. 此處與巴菲特分享的許多管理層對於併購和擴產的態度和行為非常類似。沉沒成本的迷惑讓許多人困在差勁的工作、婚姻和研究上,許多研究者投資更大的時間和精力在幾乎確定無法成功的研究主題上只因為他們當初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作準備和作實驗。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isk Policies:

想像你遇到下列兩個情況,你會怎麼選擇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從第一天發光,CEO為你打開成功大門這本書中,最後一章節提到,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員曾經對真正持久的成功定義,做過訪談與觀察,得到的結論是: 為你及你所關心的人帶來持久的收穫。其中的四項要素是,快樂(Happiness,對你的生活感到愉悅或滿足);成就(Achievement, 相較於其他人賣力追求的類似目標,你的成績更好);意義(Significance, 你感覺自己對所關心的人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傳承典範(Legacy, 你樹立了你的價值觀,而這些可以在未來幫助其他人獲致成功),大多數的人被前兩項吸引,但卻沒注意到另外兩項也很重要。 意義就如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到的,對他人做出貢獻是我們心中滿足快樂的來源,在工作中做出績效的同時,如果也貢獻他人就會產生意義,讓這項工作的形式昇華。 傳承典範不是退休時才要做,而是思考自己日復一日樹立了甚麼可以傳承的典範。在每個人的整個職涯中,也會受益於他人留下來的典範,可能是你景仰的人,某人花時間教導你的東西,也可能是讓你終身受益的經驗。體會過後,便更能理解傳承典範的重要。

我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時回來思考自己在現階段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具備快樂、成就、意義以及傳承典範,是讓自己保持在正確適合的道路的好方法。 在個人的生活或職場上,每一次重新出發、檢視自己,檢視優先要務,評估做出的貢獻時,都是新的"第一天"。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帳面價值與內在價值是不一樣的,舉個例來說,1964年的波克夏帳面價值 $19.46,但是其內在價遠低於此,因為多數資產都被鎖在紡織資產上,這些資產無法產生足夠的報酬率,並且清算價值也極低。然而在1994年已完全不同。舉波克夏子公司Scott Fetzer為例。波克夏在1986年以$315.2 M購入Scott Fetzer,相對當時的帳面價值$172.6M溢價 $142.6M。而之後Scott Fetzer的帳面價值和盈餘配息變動如下表所示

                       (1)                                 (4)
                    Beginning      (2)         (3)        Ending
Year                Book Value   Earnings   Dividends   Book Value
----                ----------   --------   ---------   ----------
                                   (In $ Millions)      (1)+(2)-(3)

1986 ...............  $172.6      $ 40.3     $125.0       $ 87.9
1987 ...............    87.9        48.6       41.0         95.5
1988 ...............    95.5        58.0       35.0        118.6
1989 ...............   118.6        58.5       71.5        105.5
1990 ...............   105.5        61.3       33.5        133.3
1991 ...............   133.3        61.4       74.0        120.7
1992 ...............   120.7        70.5       80.0        111.2
1993 ...............   111.2        77.5       98.0         90.7
1994 ...............    90.7        79.3       76.0         94.0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巴菲特在2012年寫給股東的信中推薦一本書,叫做Investing Between the Lines,作者是一家投資顧問公司的老闆,其閱讀過數千家公司的年報和總裁給股東的信之後,歸納出只"看年報",便能知道公司的長期利基和值不值得投資。其中的一個點就在於公司總裁寫的信夠不夠"坦白"(cador),公司老闆是坦白說出公司的優點弱點呢? 還是遮遮掩掩。

今天看完了Wesco 1992年的年報之後,我更能體會作者講的,如何評估1992年Wesco Financial值多少錢? 看完Munger寫給股東的信就知道。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5年1月1日,我追蹤的李開複Facebook分享了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年初設定的目標 - 一個禮拜看一本書,有關於不同文化、信念、歷史和科技的書,當時看到這個,我便決定為自己在2015年設定一個目標,一個里程碑。 在這一年內,我設定了四個對自己有點挑戰性卻又能夠做到的目標,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沒有絕對的急迫性,但長期來說對我非常重要。滋列在以下表格: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台灣50收盤61.95元,若只賣55元,打九折,有人會買嗎?  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如果再加上一個但書,今天讓你買55元的台灣50,不限金額,但要等兩個多月閉鎖期,明年1/28才能賣掉,你還會買嗎?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Wesco's Financials 在1988年主要有以下三大業務,1) Mutual Savings 放貸機構 2) Wesco Financial Insurance business 3) Precision Steel, 1988年整年Mutual Savings的獲利成長62%,主因是1988年整年的殖利率曲線都呈現對放貸機構有利的spread。然而在1989年初殖利率曲線開始變平坦,影響了放貸機構的獲利,此也是造成1991年economic recession的原因。Mutual Savings放款的利率相較於其他機構和銀行都低很多,在1989年這種高通膨時代為8.70%,主因是其主要放款為短期和有較大的利率調升空間的貸款,如此可以在通膨變的更嚴重時受到足夠的保護,然而缺點便是名目利率相較市場平均較低以及此類放貸無法完全得到市場的需求。Mutual Savings的存戶借款背後有許多equity也就是savings liability/equity相較同業低很多,並且手持足夠的現金和股票等流動資產。這些策略都是為了防止通膨進一步惡化為公司帶來的風險。

1988年Mutual Savings做了一項重大的投資,這在未來10年會是Wesco Financials主要賴以獲利的投資。那就是Freddie Mac。其以29.89在初級市場認購政府許可放貸機構認購最大額度的4% Freddie Mac優先股,而股票上市後在年底漲到50.50元,整體來看不到一年稅後未實現獲利為2920萬美金,約為4.1元的盈餘。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開始看Charlie Munger寫給Wesco's Financials Shareholder的信,內容相對Berkshire的信簡短,但卻花了我比較多的時間,Munger使用相對較多文法修辭和引經據典以及譬喻,相較之下巴菲特的文筆則是淺顯易懂。兩者共有的則是幽默。 

1988年的開始,巴菲特再一次的重提了旗下公司的優秀,幾乎沒負債的情況下總體RoE為67%。 在台灣要去哪找到這種公司呢?如果要說長期維持RoE 67%的話,所有的上市櫃企業一家都沒有。 這類公司如美國中國等大市場也是少數。這類企業多數擁有優秀的經銷能力,以及幹練的管理層。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