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去了最近很紅的 Mr. Jamie的workshop,他提到: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會做大量的閱讀以及寫作我聽了之後甚有同感,我自認為自己一直持續在大量閱讀,然而在寫作這部份似乎是零。 但是就如一句中國諺語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只有在做大量閱讀之後,沉思並思考,才能夠真正將知識化為自身所理解的想法。

-------------------------------------以上題外話---------------------------------------------------------------------

從1958年開始閱讀巴菲特的股東年報,每次閱讀便倍覺精采,如今從1993年開始我將持續紀錄我閱讀之後的心得和摘要巴菲特在這年的年報當中提到了波克夏的淨值和其內在價值間的關係,在1993年淨值與內在價值分別以14%增加,可以得知其關連性是存在的,然而很顯然波克夏的內在價值肯定大於淨值,主要是因為其所擁有的良好事業群以及優秀的經理人,另外在巴菲特以及他的合夥人查理的明智資產配置下,其內在價值相較於淨值肯定是有所溢價,換句話說,在當時利率6~7%的年代,巴菲特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年15%的成長,那波克夏的內在價值理當不僅只是淨值的價碼了。

Dexter Shoe

這一年波克夏做的最大併購案是購併了Dexter Shoe,主要的原因在於前兩年併購了H. H. Brown之後,巴菲特對於鞋業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堅信在優秀的經理人帶領下,這兩家公司將會為BRK帶來豐厚的報酬,其中,巴菲特認為,他對未來會進入哪個產業並沒有特別的看法,並且他覺得去追尋併購高成長的產業對企業是一種毒藥,他寧願偏愛專注於那些擁有良好的經濟前景並有優秀經理人帶領的公司 (Ex: 上述兩家鞋業以及See's Candy),

透視盈餘(Look Through Earnings)

在網路上查了這個詞之後,發現某些很有名的投資專欄作家連解釋這個詞也不清不楚的,看過幾年巴菲特年報的人可以清楚知道透視盈餘的定義,其定義為公司的帳列盈餘加上被投資子公司(通常在台灣被列為備供出售者)所保留的盈餘再減掉保留盈餘被分派股息之後所要繳交的稅。 以台灣為例子,由於列為備供出售被投資子公司只能認列其分派的股息,但是實際上若是長期投資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權,公司保留的盈餘就是股東的盈餘,只是公司選擇了再投資在本業的成長,但卻因為會計的限制,若沒辦法取得一定的股權就須列為備供出售,即使是長期投資也只能認列股息所得。故若對於有很多少數股權子公司的價值判定(Ex:BRK),透視盈餘就會是一種很好的判定方法,長期而言,對這種公司透視盈餘的成長會約略等於內在價值的成長。巴菲特寧願不動他手上的現金,也不要隨意去找一些看似可口的誘惑,實際上有很大的風險,通常巴菲特會將他的現金拿去做套利用途或者是拿來投資中短期債券以等待股票市場的機會來臨。

Taxes

在稅負的部份巴菲特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假若你想累積100萬美金,你只需要20次的Double。 看起來似乎很完美,但是依據美國聯邦法是要抽取35%的資本利得稅(以後台灣也會有證所稅),所以當你每次Double都被抽掉35%的利潤之後,20年後也只能累積到22370元,很驚訝吧,也就是說還需再等7年半才能達到100萬美金的目標。而假若做了長期投資的規劃,持續放27年所獲得的利潤就是2億美金,就算扣除掉最後一次的資本利得稅35%-7000萬,也還有1億多,所以時間是長期投資者的朋友,短線客的敵人。

保險業

旗下保險事業擁有零成本浮存金(float)是巴菲特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浮存金的定義為所有的損失準備減去應付佣金以及購併成本,浮存金的概念有點類似應付費用,其為投保人預繳的錢,當有意外發生,保險公司就必須賠償,假如某一年份的災難數較少,保險公司相對賠的少的情況下,收取的保費>賠款,其就會有利潤產生,浮存金也就達到了零成本的情況。然浮存金的價值與利率息息相關,因為利率影響到了保險業者暫時擁有的錢所能產生的利潤。對於波克夏而言,巴菲特精明的投資策略使得浮存金的價值更大大的提升。其所擁有的意義又和一般保險公司大為不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