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股票投資

巴菲特認為,當投資人在投資少數股權於某家公司的時候,其判斷標準必須跟買下整家公司一樣,沒有任何分別。並舉出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1938年的財富雜誌內容:"現今實在難以找到像是可口可樂這種,無論在規模和銷售方面,皆能夠理解到其未來十年的地位仍舊不會改變。"然而在1993年巴菲特寫年報那年,距1938年已經過了55年,可口可樂的產品卻依然沒變,反倒是其銷售的數量屢屢創新高。 所以預測一家公司會不會變到底難不難? 巴菲特給了答案:''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只要在少部分的時間很聰明就好,不必再大多數的時間都很聰明,所以,我們現在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每年一個好的投資想法(查理也提醒今年輪到我了)。" 要判斷可口可樂是不變的產業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然而要判斷科技業的一些公司產業前景會不會變,卻是只有少數某些人才能做到而已。然而,只要每個人對自己了解多少有足夠的認知,儘儘在找到自己真正確信不會變的公司之後才進行投資以及之後的探討,那投資對他們來講就容易多少,其獲利的機會也大很多。

巴菲特評估股票是否值得投資有下列五點因素:

1. 這家公司長期的經濟前景是否可預測?

2. 這家公司的管理層能力是否可被評估? 發揮公司潛能和資產分配的能力皆要列入。

3. 這家公司能夠被評斷其經理人是否有將公司的盈餘回報給股東而不是他們自己。

4. 購買這家企業的價格。

5. 必須將稅賦以及通膨因素列入考量,並將其估計額從整體收入回報預測當中扣減掉。

雖然以上五點因素多數屬於質性因素的分析,然而,其卻是評斷一家企業值不值得購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就長期而言,可口可樂和吉列公司所遇到的產業風險肯定比科技業要小得多。首先,在1993年可口可樂的全世界市佔為44%;吉列則為60%。巴菲特在當時認為除了口香糖的箭牌公司外,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影響力足以跟此兩家公司匹敵。 此外,可口可樂和吉列仍然持續不斷地增加他們的品牌深度、產品特色、配銷管道。擁有如此強烈的投資護城河,不必像一般公司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只因沒有護城河的保護。

分散風險到底有沒有用?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只有在兩種狀況下需要進行分散風險,第一種狀況是在做套利交易時,若單一交易風險過高,但卻有獲利的把握,則值得將資源分配在眾多相類似的標的上,如此不僅能提高勝率亦能避免單一風險過高造成的傷害。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投資人什麼都不懂的狀況下,則必須做出分散投資標的的決定,像是一般投資人若將資金投資在指數型基金上,其投資的績效甚至能打敗多數的基金經理人,很矛盾的地方就是這裡:"當愚昧的金錢承認他的侷限之後,他就不再愚昧了。"

除了上述兩種狀況之外,投資人最聰明的作法是將資金分配在少數自己懂得產業,當你能夠確定某一產業其未來的經濟前景、經理人素質等等因素,有什麼理由讓你將資金分配在你根本不太懂的其他產業呢?

 

企業治理:

巴菲特提到企業的董事會運作有三種典型

第一種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就是,公司的股權結構當中並沒有一個具有掌控能力的大股東,在這種狀況下,董事會的成員最好是由外部遴選,具備正直及誠信的個性,並在管理階層採取錯誤的策略時,勇於勸諫,若仍然不聽則以辭職表明意志,使得多數股東理解董事會成員不同意管理層的作法。但是這種情況的缺點就是,董事會本身常常會有意見不一致情況,且董事們通常難以將表現平庸的管理層革職,除非所有董事們意見一致且獲得多數董事的支持。

第二種則是像波克夏一樣,具有控制權的大股東本身也是經營階層。這種公司的董事很難發揮影響力,因此若管理層昏庸且不聽他人意見的話,董事除了反對以外別無他法。然而若管理層真的昏庸,則外部董事必須辭職以讓其他少數股東理解董事會的意見和無能為力。

第三種則是公司具有控制權的大股東,但不餐與經營管理,這種情況下董事會將最能發揮影響力。因為若董事們對管理層的能力感到質疑便可向大股東反應。如此董事的監督效果也能夠有所發揮。

巴菲特說道,雖然波克夏現在為第二種模式,但再他死後將會自動成為第三種,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波克夏的董事們本身都持有大量的BRK股票並且能夠判定經理人的素質好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