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年波克夏的淨值增加了14.3%,巴菲特首先提到了他根本不信所謂對於經濟的預測,從還在Buffett's Partnership的時候,巴菲特就一再強調他對於預測未來景氣沒興趣也不認為會準確,因為三十年來,沒人能夠預測越戰的擴大、石油危機、蘇聯的瓦解、美國總統的辭職下台、道瓊大跌508點以及國庫券殖利率洗三溫暖,換言之,每個人都只是在事後諸葛而已。

看到這一段,對比現在所謂的股票分析師還在預測東預測西,甚至為了預測景氣爭的面紅耳赤,此外台灣也最愛給企業大老預測景氣,但沒有一次是準的,試想若他們真的能夠預測的準,那他應該舉債去投資,這樣一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世界首富,多數人都還停在自認為能夠預測景氣預測未來的思維,看到黑影就開槍以為打到獵物,但卻不知打到的只是影子。

巴菲特認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了解並經濟前景好的企業,並在公允價值下買進,雖然意外事件會造成股市滑落,但巴菲特並不擔心,他認為只要在未來他還能夠找到自己了解且經濟前景好的企業,並在公允價值買進之後,意外事件對他們的影響將會非常小。

這裡巴菲特舉了可口可樂和吉列刮鬍刀為例子,首先,1994年可口可樂賣出2800億罐飲料,每罐只賺1美分,以波克夏當年持有7.8%股權計算,總計分配到的盈餘為2億美元。此外,對於吉列刮鬍刀而言,按照持股比例分配,波克夏可分得全世界7%的刮鬍刀市場,而在530億的富國銀行,波克夏持有13%的股權等於擁有70億美元的銀行,如此,就算只是持有天然鑽石的一部份也勝過持有人工鑚的100%。

Book Value and Intrinsic Value

巴菲特將Intrinsic value定義為未來產出的現金流量折現值,然而任何人在計算內在價值時,皆須考慮未來現金流量的改變以及利率變動,造成每個人都算出不一樣的價值,然而雖然有模糊地帶在,但是內在價值卻是唯一能作為評估投資標的與企業的合理方法。所以內再價值與帳面價值是不一樣的東西

巴菲特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大學教育,假設教育成本加上放棄工作唸書的機會成本為帳面價值,我們需將此人的畢生所得扣掉若他沒受教育的工作收入,再將這額外收入折現,得到的數字就是受教育的經濟價值。

有些畢業生會發現他們獲得的價值遠超過帳面價值(受教育投入成本),有些則低於帳面價值,對於那些遠高於帳面價值的學生來說,帳面價值(受教育投入成本)跟他們的未來收入一點關係也沒有。

接下來巴菲特舉了Scott Fetzer為例子,波克夏當年以2倍的帳面價值並購Scott Fetzer,並在每年逐步對議價的商譽作攤銷,也就是隨著時間的過去,Scott Fetzer的帳面價值越來越少,但是其盈餘卻穩定的上昇,也就是內在價值升高了,點出了帳面價值和內在價值的不一致性。

Intrinsic Value and Capital Allocation

同樣的,對於企業併購,巴菲特亦提出了一番的見解,首先,他認為:多數公司併購的目的皆只在於提昇企業短期盈餘,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想法,試想,若一位MBA畢業生想讓自己的短期薪資提高,便和一位工人開始對半分一輩子的薪水,這是多麼瘋狂的事情! 縱使他的短期薪水會提高,但是長期而言絕對會對他自己的薪水造成傷害!

大部分的企業併購案皆是在圖利被購併的公司、購併公司的經理人以及期間經手的投資銀行家,他們將錢財由購併公司的股東放到他們自己的口袋裏。此外很多公司經理人因為擁有獨特的衝勁以及才能讓他們爬到上位,但對於資產分配-尤其是併購這方面,若他們用同樣的衝勁對待,將會使他們因過於急躁而犯下大錯,留下來的爛攤子就是所有股東買單。

然而在波克夏,經理人會將剩餘現金交還給母公司,由巴菲特以及芒格處理,由他倆尋找更好的資金出路以尋求更高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Compensation

在這部分談到了巴非特對於企業給予經理人薪資報酬的看法,波克夏按照經理人經營的子公司的績效給予報酬,而非母公司的經營績效,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經理人所投資的資金來講,若其額外投資的金額為公司帶來高額報酬,經理人便可得到相應的獎賞,反之則會影響到經理人的薪資水平。若經理人選擇將多餘資金交還給母公司,波克夏亦會將這些資金成本做計算給予經理人相應的報酬,如此的政策將能夠使經理人在最佳的機會才投資資金,否則便是將多餘的資金交還母公司給巴菲特作分配,我想波克夏即是因為這項高明的政策才能夠持續成長到現在的規模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