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巴菲特收購的伯靈頓北方聖塔菲鐵路(BNSF),並且還為此發行了很高額的波克夏股票,主因為BNSF堅持要波克夏以部份股權部分現金的方式購買。就這樣,今年波克夏的股東因為併購BNSF而增加了6.5萬名,所以巴菲特趁此機會重申他對於公司的理念。

首先是"我們如何衡量自己",就如標題所說的,巴菲特認為波克夏應該要有一項比較的指標以判別公司每年的表現是好是壞,而這項標竿就是S&P500的指數,波克夏每年年報的第一頁就是S&P500指數與波克夏淨值的比較。然而為何選擇淨值作為比較標準而不選擇波克夏的股價? 巴菲特認為股價在一段時間的價格會被扭曲,而造成最後的評價失真,所以他們以淨值來代替波克夏的績效,雖然使用淨值仍會有一些缺點存在,譬如說,波克夏的內在價值總是高於其淨值,但是總體來說,波克夏每年的那在價值成長幅度會約略等於其淨值的成長幅度。

當然,如果以價格為評量標準,波克夏的成長幅度看起來會更加的驚人,主要原因為原本的波克夏股價相較於淨值為折價狀態(紡織業的時候),之後巴菲特聰明地將紡織業所產生的現金投資在體質更好的公司上,而造成波克夏的內在價值迅速提升,價格也隨之作出反應。然而波克夏在歷史數據當中突顯了兩項優勢和一項劣勢,首先以每五年為標準計算的績效,波克夏的增長幅度都超越了S&P500,並且在發生景氣反轉,S&P500顯示負報酬時,波克夏在當年的績效都勝過S&P500指數。最後一項劣勢則是,波克夏的規模越來越龐大,未來要擊敗指數將會越來越困難。

第二部份則為"什麼事是我們不會去做的",巴菲特指出以下幾件是波克夏不會去做的,

首先,波克夏會去避開巴菲特和蒙格無法評估其未來的股票(大部分的電子股),不管他們的產品都多令人驚艷,只要無法評估未來的前景,巴菲特就不會考慮買進。舉個例子,人們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就可以知道在1910年的汽車業,1930年的航空業以及1950年的電視機業會快速成長,但是結果就是,那幾個行業最後面對無窮盡要搶進的競爭者,價格被殺的血流成河,就算是最後的生存者也要流很多血才能順利退出這個產業。(看到這裡我心裡想,這不就是在講台灣的面板、Dram業嗎?)

也就是因為一個人能看出一個產業的爆發性成長,並不代表他也能預測這個產業在未來面對龐大競爭壓力時的利潤率和資產報酬率,所以巴菲特和蒙格寧願選擇能夠預測其未來10年或更多年的報酬的單純企業,縱使其兩人將判斷範圍縮小到他們了解透徹的企業,他們依然在這個領域犯了很多錯誤。(所以更不用說那些投資大量金額在他們不了解產業的人的下場了)

第二,波克夏絕對不會把自己搞到"大到不能倒",就像是2008年金融海嘯時那些狼狽的金融業巨擘一樣。在2008年金融體系癱瘓的情形下,波克夏反而向市場注資投入了約155億美元(最後當然也回報甚鉅),波克夏會一直持續致力於維持一流的財務實力,在2009年波克夏池有了相當於200億美金的約當現金資產,雖然收益很少,但巴菲特說:至少我們睡的安穩。

-------------------------------------------------------------------------------------------------------------------------------------

這部份其實有點疑問,首先就是,發生了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為何巴菲特還是持有大量的現金而不是像他當初剛接手波克夏時,讓持股比例甚至超過100%(舉債買股)呢? 當然巴菲特其實有做出行動,包括向高盛、綠箭牌公司等購買巨額的固定收益證券(可轉換成普通股),並且持續收購企業(買進BNSF股票)等等,在危機的時候向市場注資。 然而,我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沒有用盡公司的現金之原因為,波克夏如今已經成長為龐大的多角化企業,有很多業務都在運作,不再像以前剛接手時那麼單純,那時候的波克夏也許可以當作一家巴菲特控制的公司,並且將公司現金都在危機時去買股獲利。然而現在的波克夏已經無法如此做了,因為包括旗下的公用事業(中美能源)、鐵路業、航空模擬器公司等等都需要公司持續注入資金去運作才能維持成長或正常的營運,所以說波克夏已經成為一家持續在運作的公司,自然而然在現金資產的部份必須要持有固定的數量了。

---------------------------------------------------------------------------------------------------------------------------------------

第三部份巴菲特則提到他們對併購公司經營的方法- 那就是放任給旗下經理人作決定,巴菲特和蒙格並不會插手,就是因為如此,讓大量優秀的經理人自主經營他們的企業,所以才能讓波克夏持續的成長並且獲利豐厚,巴菲特和蒙格要做的事情只有分配旗下子公司所上繳的保留盈餘到公開市場買物超所值的股票或者是去尋找好的併購機會。

第四點就是,波克夏從來不嘗試要討好華爾街,巴菲特希望波克夏的股東都理解企業本身之後才進行長期公司,並且認同波克夏的企業文化,他根本不在意華爾街的分析師說什麼,就算波克夏成長到現在的規模,也不會改變其原本的初衷。(這是我最佩服巴菲特的一點)

提到公用事業的部份時,巴菲特講到,在早期,他和查理對於資本密集的企業避之唯恐不及,例如公用事業就是一例,到現在,他們最喜歡的一類企業仍然是那些只需要投入一點資本就能持續維持高獲利的公司(最典型的例子:SEE's Candy),然而隨著波克夏的規模日益龐大,為了使用愈來愈多的現金,所以巴菲特開始投資資本密集的產業,但條件為,在隨著資本投資逐漸增高的情況下,公司營利會有合理的增長。巴菲特認為,若能將資金投資在此類公司,波克夏長期的績效雖不能像以前一樣,但至少會超過平均的水準。其中中美能源和BNSF就是巴菲特所認為的這類企業。

巴菲特在去年指出, 優良級公司債和市政公債相對於美國國庫券下跌到一個不太合理的價位,這種情形非常罕見,所以巴菲特再去年因此而行動買進了一些,但過不了多久,整個情況就恢復正常了。巴菲特因此而評論:當天上掉下來金子的時候,應該用水桶去接,而不是水管。

此外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給投資者的啟示是:當恐慌的氣氛發生時是投資的好朋友,某些因為分析師或評論家的樂觀氣氛而買進的人在之後將會付出昂貴的代價。真正重要的是你為了你買進的部分企業股權付出了多少,而她的價值又是多少? 這家企業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或賺多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