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IRR,第一個啟發我的是Michael的書"巴菲特選股魔法書",這本書的確讓我在投資上改變很多,並且我也很佩服書中所提到IRR公式,當初自己推導一遍覺得很合理。所以到現在我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一樣在計算價格會參考盈再表的IRR資料。

但為什麼會覺得IRR有問題,其來源出自某一網站提供的一份資料,名為:不要使用IRR。 http://www.invest-aura.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1/02/IRR.pdf

這份資料很有趣,他舉出IRR公式的許多矛盾點,包括在算出來NPV(折現價值)較高、IRR較低時,到底要選IRR高的還是NPV高的這種矛盾情形。故因為看到其對IRR的評論,我去看了洪瑞泰曾經在部落格發文提到同學提出的IRR問題,說到IRR不包括股息再投資。之後便想到如下的幾點疑問:

首先,依據mike提供的式子

買價 =  息1/(1+r) + 息2/(1+r)^2 + ... + 息8/(1+r)^8+ 賣/(1+r)^8    其中 賣=8年後的預期EPS*12

我們可以兩邊都承以 (1+r)^8 來看會比較單純 

買價 * (1+r)^8 = 息1*(1+r)^7+ 息2*(1+r)^6 + ... + 息8 + 賣

由上式可知

左式意即買入一檔預期報酬r的股票在八年後的總所得,然而右式就有點奇怪了,首先息1若是由企業在第一年配出來的股利,那為何他也能夠以預期報酬率r持續滾複利7年呢? 如果沒辦法以配出的現金用最初買價買進同一支股票的話,是沒辦法有r的報酬率的,頂多就是通膨值才對,所以這部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當然息1~息7都有這個問題,息8和賣價則是沒疑問。 我相信當初懷疑股息折現公式包含股利再投資的人應是和我有同樣部份的疑問。

所以這公式可以怎麼改? 因為若以上式來做估算的話,我可能覺得寧願直接用預期ROE*淨值*12還比較正確點。

而我又想了如下的公式:

買價 = (淨值/(1+r)+保留1/(1+r) + 保留2/(1+r)^2 + ... + 保留8/(1+r)^8)*預期ROE*12 + (息1/(1+預期通膨率) + 息2/(1+預期通膨率)^2 + ... + 息8/(1+預期通膨率)^8)

保留 = 保留盈餘的意思,保留盈餘和息的計算方式參見michael的講義,係用盈再率、預期ROE、配息率和淨值所估算出來。

這樣在保留盈餘的部份理論上應該會與企業共同成長,但要說他的報酬率是投資股票的報酬(r),那又有點太牽強了。

此外,預期ROE到8年後還會是我們的預期ROE嗎? 這是在Michael原本的折限公式也有的問題。也就是因為這樣,我覺得只有像是中碳和大統益這類公司用IRR計算才會夠準確,因為我相信兩家公司8年後的ROE不會差多少。

所以回歸最原點,我當初用IRR的原因是甚麼呢? 並不是因為Michael在書上提到,也不是因為巴菲特,因為巴菲特似乎沒說過他是用IRR去評估股價的,他只推薦過一本有提到折現公式和想法的書,而我之所以用IRR評價票,是因為我看了Michael的書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推導很清楚,然而現在重新思考後,我發現了它的一些問題所在。

重新想了一下我這三年投資股票的過程,用過幾次IRR? 結果如何呢? 我只大概的回憶了一下,其實有很多股票我並沒有遵守IRR > 15%的這個規則買進,而因此反而幫助我買進了一些優質股並提升了我的績效。而在股票到了貴價賣出則讓我錯失了部份機會,EX:同亨、致振、友通等等,如果我沒因為貴價賣出的話,也許績效會更好一點,當然不可否認,我也買了一些在預期報酬15%以上結果不錯的,而在選擇評價上我也用了另一種評價方式買進股市,就是在穩定獲利的公司且股價低於公司現金價 or 低於淨值但公司現金多時買進。 這部分的想法主要出自於看完證券分析和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之後的所得。and參考一些公司轉投資持股和庫藏股減資等等。而這裡的績效對我現在的成績幫助很大。 當然,僅僅是三年的數據參考價值並不大,但我時常在想,若我一開始便沒使用IRR去評估買進與否,是否對我的績效差別不大? (我因為IRR的估價 而賣出一些隨後飆漲的個股 因為在15%以下的預期報酬買進部分股票而獲得不錯的績效,此外也因為遵守過15%的預期報酬率買進部分股票獲利) 我想這是很有可能的,只是我無法很肯定的這樣講。至少我會在之後對自己的投資想法做檢討並改正,對於股價到達IRR所謂的貴價是否非賣不可? 我給了否定的答案, 是否IRR評在15%以下的股票一定比15%以上的股票差? 我也給了否定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