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k Policies:

想像你遇到下列兩個情況,你會怎麼選擇

情況一:

A. 得到2400元

B. 25% 機率得到10000元 75%機率什麼都沒得到

情況二: 

C. 確定損失7500元

D. 75%機率失去10000元以及25%機率沒損失

 

選好了嗎? 多數人在情況一會選擇A (risk averse) 在情況二會選擇 D (risk seeking & loss averse)

也就是AD會是多數人的選擇,但如果我們將其排列成兩種選擇呢? 如下所示

AD . 25%機率贏2400元,75%機率輸7600元

BC.  25%機率贏2500元,75%機率輸7500元

哪個比較好是不是顯而易見了? BC的情況明顯比較好,但是如果將兩個選項分開看,我們會傾向選擇實際上對於我們不利的選項,這是Daniel Kahnmann在書中提到System 1的結果,但是若將兩種情形加起來看,System2便會運作而明顯看出哪個選擇比較有利。

以上這題也顯示出了對於利益風險趨避且對於損失風險傾向的選擇會付出的代價。 從這裡可以看到多數人喜愛"停利"而不愛停損,這是人類的天性,這可能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部份投機者會跟著趨勢走並且頻繁停損,如果多數人都是頻繁停利而不愛停損,與多數人反向的勝率顯然會較高。然而後面書中會提到這種天性是可以被訓練成反直覺的,而多數專業交易者皆有此能力。

多數人對於小小產生的損失非常懼怕,其懼怕損失的程度是其獲利後獲得成就感的兩倍,此現象稱作Loss averse。

經濟學大師Paul Samuelson曾經問過他的朋友,如果硬弊正面你得200元 反面損失 100元,是否會接受這個賭注,他的朋友回答,不會,因為他認為損失100元的痛楚比得到200元還大。 但如果能夠有100次這樣的賭注他便會接受。為什麼這位經濟學大師的朋友會有此提議呢? 下表可以解答。

 

    Expected Value
One toss 50% lose 100; 50% win 200 50
Losses doubled 50% lose 200; 50% win 200 0
Two tosses 25% lose 200; 50% win 100; 25% win 400 100
Losses doubled 25% lose 400; 50% win 100; 25% win 400 50
Two tosses 12.5% lose 300; 37.5% win 0; 37.5% win 300; 12.5% win 600 150
Losses doubled 12.5% lose 600; 37.5% win 0; 37.5% win 300; 12.5% win 600 112.5

losses doubled這一欄意謂著Samuelson的朋友對損失的痛楚是獲利的兩倍也就是損失趨避現象。 如果只有一次的gamble,這位朋友不會做這賭注,因為期望值為0,但如果有兩次、三次的機會,期望值則慢慢的升高了。從這裡可以看出若把每次的賭注聚集起來看的威力以及若只看單一賭注人的視野框架的侷限性。

從這裡Daniel Kahnmann給出了一個評論: 對於所有擁有損失趨避的人,他想要各位考慮一個問題,自問這是否是你臨終前的最後一個決定? 或者這是否是你唯一一次的機會? 當然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某種類型的機會,但之後你肯定會遇到更多類似的有利的機會,並且其賭注相較你的總體資產不高,如果你能夠將每次遇到類似的機會看作是一串機會裡面的其中一個,那你就能保持理性避免損失趨避。如果你相信這是有效的,在對有正期望值的賭注作決定時,你就該提醒自己這些事情。

當然有幾個前提,首先,這些機會賭注並沒有彼此關連,如某些在某個特定行業投資的機會,當其產業垮下後全部受害這類便不適用。第二是可能的損失並不會影響到你的總資產的穩固。如果損失會讓你產生巨大損失到影響之後的經濟水準便需注意。第三,這不應該使用在一個很長的競賽中但每個小的賭注贏的機率很小。

全篇Daniel Kahnmann在這裡的評論讓我有很大的共鳴,首先,在其評論當中提到的點,正是我認為資本市場的機會所在,舉個例子,曾經在再生和榮化的例子發生時,網路上許多人提到就算是有1%的機率這些公司垮掉,那就不應該冒險,當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就是沒有考慮到expected value,或者說他們對於損失的恐懼遠大於獲利的喜悅。這在Ken Fisher的書中也提到非常多,如果將人性當中Loss averse的傾向帶到投資市場的判斷中,就會被資本市場玩弄。 如何解決呢? Daniel Kahnmann提到了,把它看作是一整串期望值大於零的賭注,讓理性思考的System 2能夠掌控決定權。除此之外,三個前提也非常的重要,這方面如葛拉漢的低於Net current asset之diversified portfolio,便是這類機會的範例,首先這幾家公司所處產業互不相干,並且都擁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成本,也就是期望值大於0有利的投資。然而很多人對於這類組合有個擔心,認為這些公司的營業額都在衰退,這便是可能讓硬幣擲反面損失100元的情形,但是當有10家20家這類公司的存在,如果有一半的公司保持不變或成長,另一半的公司衰退,安全邊際會讓前面一半的公司獲利豐收,另一半的公司損失有限。然而就是因為人們普遍有的認知偏誤產生出的風險趨避,這就是葛拉漢的方法之所以到現在還有用的原因。科技會改變,人性永遠都不會變,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Econs)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人(Humans),如果每個人都是Econs,那投資市場就永遠不會有這類投資機會和組合的出現。

而波克夏在supercat reinsurance的經營上亦是與此理性運作的原則呼應,因為多數保險公司對於一次性的損失無法承受,也就是說縱使在訂價有利時,他們也不敢承作大型supercat再保案,這讓波克夏擁有極大的優勢,使其建立在每個保單的期望值都是正的前提之下,縱使有隱含的巨大損失可能,但是因為是個diversified underwriting portfolio,故是一個長期能夠有好的獲利的生意。

而在Daniel Kahnmann的第三個前提裡面提到,如果是一連串的機會,但是贏的機率都很小時就要很小心,我想這裡有個例外,那就是損失的費用很小的時候,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上市股票的抽籤,抽中的機會很低,但是成本只有20元,並且期望值往往高達200-2000元之譜,這類機會便是美味可口的機會。

最後Daniel Kahnmann提到,在投資方面如何有效避免loss averse的影響呢? 通常一個人對損失的厭惡程度是對獲利的喜愛程度1-2倍。如果他們每天都在看自己投資組合的績效,就會被情緒影響隨意進出,但如果三個月或半年檢討一次投資組合,如此便能將此情緒影響降到最低,一個不隨意改變投資組合的承諾能夠改善一個人的投資績效。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跟我的共鳴一樣,這不就跟巴菲特的哲學不謀而合嗎? 這次是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為何長期投資、不要每天看股市能讓投資績效進步。

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曾經說,有一家公司的CEO要求期下25家部經理評估其各自的專案,這個專案將為讓每個部可能虧損其大部份的資本或者賺到相當兩倍的盈餘(50:50),每位部經理都給了否定的答案,不建議進行這項投資。然而這位CEO說,如果我公司旗下25家公司都投資他們各自的這類機會,我會要求他們每個人都接受這項風險並開始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