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擇時進退場的危險

http://brooklyninvestor.blogspot.tw/2015/01/the-perils-of-market-timing-iii.html

2. 市場被高估了嗎?

http://brooklyninvestor.blogspot.tw/2015/01/overvalued-market.html

3. Gotham Fund (Joel Greenblatt經營之基金) update

http://brooklyninvestor.blogspot.tw/2015/01/what-to-do-in-this-market-gotham-funds.html

4. 市場擇時基金(平均績效均慘不忍睹) vs 總經策略之避險基金 (如Soros, Druckenmiller等人經營之基金 長期擁有優秀的報酬) 

http://brooklyninvestor.blogspot.tw/2015/01/market-timers-vs-macro-hedge-funds.html

連續四天看完四篇,不禁讓我佩服作者的洞見。看完第一篇後我想到最近興起的一個小風潮,就是用T50反去對投資組合做避險的動作,其做法如Market Timing共同基金。 買入投資組合+T50反就如Market Timer買入他認為以總經走勢會受惠之公司並放空遠期S&P500期貨,這樣的可能結果以及變因為如何? 作者的評論:

The only way they will actually reduce risk is if they own a large, S&P 500 correlated portfolio and then short futures against it.  In that case, your exposure is going to be their portfolio outperformance "alpha".  And judging from how long-only mutual funds usually perform, the expected alpha will most likely be negative anyway.   If the portfolio is not correlated, and the fund uses S&P 500 index futures to reduce market risk, then you have tracking error risk; your portfolio can go down and the S&P 500 index can go up.  You can still lose money. 

第二篇市場被高估了嗎?  看完我想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約二年前用其CAPE去看,其提到這麼高的CAPE只有在1929年、2000年、2007年遇到,其並沒特別對未來做肯定之預測,在此更正。2年過去S&P500報酬約20%。然目前尚未有人能持續準確預測市場高低點。影響市場的因素太多,市場的存在似乎就是專門打那些一直預測股市高低點的專家的臉,持續對市場高低點作預測的專家也沒一例外都被市場打過臉。作者文中提到為何華爾街的專家分析師會常常被打臉? 因為他們被要求要持續對市場做預測,他認為這是極其困難的事,文中有提到幾點立論很棒。巴菲特曾在2000年代初的某一次股東大會提到,他無法預測市場的高低點,尤其是在03,04年的水平下他不知道市場會往哪裡走,他只知道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如2001年他知道市場在泡沫頂點,1978年他知道市場便宜得要命。除此之外他對市場未來不會有任何的評論和想法。而事後來看,巴菲特一生唯二在公開雜誌發表文章談市場走勢的時候,1978 Forbes, 1999 Fortunes剛好是市場long term的最佳買點和賣點。巴菲特連預測總體經濟股市高低點亦遵守一輩子只打20個洞的守則,並且準確無比。

第三篇提到在long/short hedge fund裡面很可能的少數清流,Joel Greenblatt成立的幾家Long/Short Hedge fund。作者不相信那些大基金公司出品的市場擇時基金,其過去績效慘不忍睹,然Joel Greenblatt的能力不用多說,其亦是一位有把握才會付諸行動的理性價值投資者,故作者之後會持續追蹤其四家Gotham long/short fund的績效及其策略。自其約2011年成立以來績效確實不錯,相較市場上的同類共同基金更是優秀非常多。

第四篇談到價值投資者如巴菲特等,他們不需要每天每季每月都做決定,頻繁進出,他們只需要在機會來臨時動作就好,在他們很確定的時候,巴菲特和蒙格稱之為obvious opportunity。葛拉漢亦在證券分析說過這種機會,正面你贏,反面你也不會輸的機會,這種機會值得集中投資,無論是一個組合或者是單一公司。而其他時間則是有耐心的等待,避免犯錯。作者提到,同理,如Soros和Druckenmiller等優秀的Trader亦然,他們不用每年做決定,他們只會在他們認為機會來臨時出手,剩下的時間他們有他們對於匯率和貨幣的策略,使其拿到基本的報酬。我想乍看價值投資superinvestor和supertrader會認為兩者是完全想反的人,但實際上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在obvious opportunity出現時才真正傾全力投資。Druckenmiller曾經在訪談中提到說他在幫Soros操盤時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Soros告訴他說,當你非常非常確定你是對的時候,你應該要傾全力抓住這個機會,而不是小買一點點。 但這只在非常少的狀況下,另外一位我很欣賞的基金經理人Ken Fisher其亦是如此,他在大部分時期滿持股緊跟著標竿(如S&P500),也許他如果認為今年金融股比較好一點,他會稍微調高金融股比重,如果他對了,他會稍微贏一點指數,而若錯了也不會輸多少。然市場長期給他的報酬率基本就是10%,他是乘著這個long term 10%的報酬往前,只有在他真的真的確定之後將要大崩盤了之後,他才會大幅度脫離標竿,持有現金、選擇權、大型股等等資產配置,但他也說了這種機會一生也許只有幾次但要隨時知道該使用時要如何使用。2000年泡沫便是他非常確定的泡沫時期,跟巴菲特一樣。 其也提到然任何時間想吃市場豆腐大幅持有現金脫離標竿的人,所要負擔脫離標竿的機會成本可能會遠比他們想的還要多更多。這也讓我想到Walter Schloss在2005年(印象中05,06)訪談中提到他通常都是滿持股,除非他認為市場非常非常的投機的時候才會改變策略。2005那篇訪談看完亦是讓我非常的有收穫。

我想分辨自己有沒有能耐在投資上創造價值最簡單的一點便是看3年-5年的績效,如果輸給大盤,或者輸給S&P500,那大可以將錢全數投資在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將人生花在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這也是我一直使用的比較標準,如果長期無法打敗大盤,那跟幫公司拼死拼活做白工沒拿薪水沒兩樣。所以這更讓我體認到John Bogle的偉大,其發明的指數型基金確實造福了很多人,但離全世界普及其仍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