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個我非常佩服的香港投資部落客 - 香港市場先生自語,以下這篇文章短短幾個字讓我非常的有共鳴和啟發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tw/2015/12/35_31.html

香港市場先生說:  有人問筆者為何選股的理由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資產、現金和股息). 原因好簡單, 筆者只懂簡單的東西, 高深的東西筆者不懂. 而最重要的是, 做簡單的事情已經有不錯的回報, 為何要去做高深的事情? 高深的事情留給高手去做吧.

如果一個市場充斥著證券分析所提到的低於清算價的機會,我們是否要花更多時間尋找更複雜的機會? 這是個好問題,這些高深的事情就留給高手去做吧。 這是為何進入全球投資非常的重要。蒙格在2005年談到連沒甚麼人關注的市場在全球化的社會都被關注了這件事情時分享了一則故事: 他說,他那時聽到一位基金經理人創造了極為優秀的投資成績,猜猜在哪裡呢? 非洲的撒哈拉! 蒙格說這就像是當初的葛拉漢一樣,葛拉漢僅僅是在一些沒人有興趣的領域找投資標的而已,便創造了如此績效。 那時媒體報導的非洲的撒哈拉消息非常糟。那位經理人只是簡單的買入一些流通性不足的證券然後共賺了5億美金。這非常的合理。如果有一樣東西被足夠的鄙視和忽略,你會在裡面找到一些寶藏。

從這裡我看到的是蒙格對於葛拉漢智慧的了解之深。我其實認為蒙格對葛拉漢的投資方式多所了解,並且其亦是明白其可行性且對葛拉漢評價甚高。

隨即蒙格提到2001-02巴菲特買入韓股的事情。在韓國這個國家,有北韓的核武威脅,一堆貪汙案以及一堆不把股東當股東看的企業存在,他在國際和媒體上的評價就是這麼糟糕,但是在這其中,巴菲特當時看了花旗銀行給他的Moody's Manual後發現居然有家公司是賣麵粉製造機的但是只有2倍的本益比,蒙格說巴菲特他看到後認為他變年輕了,與會大眾聽到這句話都笑了。因為在美國這類機會早已不復存在,如證券分析一位導讀的基金經理人曾說過的。所以,蒙格說,巴菲特下了一個結論,世界到現在都還沒改變 (個人註:市場是沒有效率的。)

最後蒙格的評論是,他認為世界是已經改變了,他認為當時的時空背景,雖然有如韓國股市般的超級便宜價存在,但你不會在世界上發現太多這類機會,不像以前一樣。

我想兩位智者對此的看法我都非常同意。

另外巴菲特曾經在年報當中分享過一個中美能源失敗的案子,為什麼失敗呢? 因為整個案子太複雜了,其要成功的條件要過的關卡太多,如果今天你這個案子要成功需要過5個關卡,而每個關卡你都有90%的把握會成功,看似很高吧? 然這個案子成案的機率是 0.9的五次方,59%的成功率。同樣地,Seeking Wisdom: From Darwin to Munger這本書也提到對一件事分析來說其變因太多的危險性,其引述巴菲特提到他的合夥人蒙格在人生和事業上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

"你在做決定前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這是可知的嗎? 第二,這重要嗎? 若這不可知,你了解這世界上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都不可知,我們會忘掉那些東西。而如果它不重要,則無論它可不可知,這無關緊要,我們不在乎。"

我認為香港市場先生的理念完完全全與這段話相呼應,他所在意的主要因素(資產、現金和股息)很重要且可知,光這樣就夠了,剩下的只要去找obvious opportunity便可以。這簡單到令人難以相信,然我認為理性的投資便是如此。有時候市場上會找不到這種機會,如現在的台股市場,我大概看不到葛拉漢書中的投資機會了,有些人會用其他方法在市場上找機會,或者,降低標準。如果那做得很好,我會為其讚嘆鼓掌,然若我無法理解的領域以及機會成本比較下不夠吸引的機會我便沒有理由買入,過去有的慘痛經驗更讓我對此深信不疑。此亦突顯全球投資和不同投資方式,若其在能力圈的話,其所扮演的價值所在了。最重要的是仔細的評估事實,保持紀律和獨立思考,而在自己的能力圈內進行投資決定便是一紀律的展現,光能做到此點,績效便能勝過多數人。

巴菲特在1988年的年報中提到:

一個投資者無法單憑一個投資方式或投資類別而獲得卓越績效,他必須藉由仔細的評估事實和持續的保持紀律,才能獲得卓越績效,若只僅僅投資套利,而沒評估和紀律,那此策略與丟骰子選股票無異。

如同市場先生文章最後所說:

後記: 雖然筆者喜歡派高息或者肯回購的股票, 但筆者從不反對不派高息, 甚至不派息的公司, 也可以是好公司, 筆者也從不反對股息只是投資股票的眾多考慮因素之一, 而不是唯一因素. 世界是多元的, 不是非黑即白. 投資方法, 沒有最好, 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投資方法,沒有最好,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其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core of competen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