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 Fisher的公司Fisher Investment出了一系列的書籍探討各種產業的總經面及影響其之driving force。最近看到一本在講能源產業的書籍,剛好遇到油價泡沫破裂的時候,其第四章的標題為WHY WE'LL NEVER RUN DRY? 這篇就是在講油價不會被用完最後一滴,在油價生產peak出現前供需會自動調整一切,並且只要其影響夠大,人們會自動對使用原油的依賴做調整。也就是自由市場會調整這些狀況。全篇立論寫得非常棒。

還記得兩年多前油價還在一桶100多塊美金時人們都在談論甚麼呢? 我的經驗,當時的太陽能公司非常風光,來學校徵才,其認為太陽能產業未來無限可能最主要的依據就是用原油、天然氣或者煤的發電在未來的某一刻,他們以projection(因為不準所以要叫做projection)劃出的線的時間,原油發電會比太陽能發電還不划算。然這件事現在事後諸葛去看,其已然成為笑話。 

蒙格在2007年對於全球暖化給出了下述評論,他談到那時高爾大談全球暖化的恐怖,要大家馬上行動,蒙格說他認為排放CO2的確會造成全球暖化,但當高爾知道這件事情的因果關係後,他要大家馬上行動,以及強調其急迫性,縱使他有一個房子裡面有20間房間。看到這裡我真的笑了,蒙格點出了沒人看到的點,也就是要刮別人鬍子前自己的鬍子先刮乾淨。如果一個人住著有20間房間的房子,這背後要花掉多少二氧化碳去建造呢? 人類的奢侈本身就是暖化的元凶之一,但是意識形態促使多數人將此罪過怪罪在像是石化產業,當時還出現一個更好笑的事情,布希政府提倡且補助用玉米去製作成酒精然後當成汽車的燃料,蒙格和巴菲特都多次在股東會對此方式批評,如果把玉米等食材製造成乙醇燃料要消耗掉更多能源,那這種"乾淨"能源又有甚麼意義? 蒙格說每個懂熱力學的人都知道這種事情很愚蠢。然而當時的人卻爭相投資在這種產業,因為政府有補助,政府的干預讓市場的資本投入到本該沒有效率甚至可能造成更多後患無法解決問題的產業,這些政客如果有讀過國富論就不會這麼愚蠢了。而當時的人一直在批評中國和印度排放二氧化碳,但是最初排放二氧化碳的人是誰? 就是美國和歐洲早期,蒙格認為要讓新興市場國家減排二氧化碳是很困難且複雜的事情。記得我以前曾經在DISCOVERY看到一個能源環保的競賽,競賽的評審是科學家,參賽者是在做更種不同環保能源研究的人,科學家要從裡面評選出最有前瞻性的科技,而我記得有三種,一種是乾淨能源塔,我印象其可以讓原油的提煉效率提升,並且減少排放汙染物,另一個是未來的太陽能發電研發的科技,最後是核融合。以做夢來說,核融合當然是最有夢的其次是太陽能最後裁示能源塔。所以當然爾,能源塔首先被淘汰,但是反過來想,在石化時代仍會至少持續好幾十年的時代,甚麼東西是當務之急? 我認為那個能源塔才是當務之急。

以下摘錄Energy Fisher Investment第四章節的重點:

所以我們有一天會用完石油嗎? 永遠不可能! 雖然以物理觀點看,石油事實上一定是存量有限的,但是供需的定律會讓最後一桶石油根本不會被消耗掉。

評論: 如果去看2年多前油價高檔時人們的意見,會感到非常的矛盾,首先,很多人在擔心原油總有一天會用完,有人說20年,有人說30年,但是在30年前就有人在講這種觀點,另一些人則擔心繼續依賴原油會造成全球暖化,所以如果原油存量是有限的,我們又為何要那麼擔心全球暖化呢? 因為這代表人們很快就會因為原油用完而毀滅了,自然沒有必要擔心暖化問題,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原油的儲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到現在全世界的原油產量仍在增加創新高,原油生產的頂點尚未到來,因為人類的科技和發明持續找到新的礦藏和運用新的技術更有效率提煉和運輸石油。 另外就是,乾淨能源本質上真的乾淨嗎? 乾淨能源的原理是乾淨的,比如太陽能發電,但他的成本是貴的,如果太陽能發電能持續使用不需要維修,永續發電,那他毫無疑問很乾淨,但是如果不是呢? 如果太陽能發電板用幾年就要維修或更換零件,這些都是要消耗能源的,如果要開發更有效率的乾淨能源,我想這是必要的,畢竟這關乎人類的未來,科學的研發是永無止境並且必須的,但是現階段應該在太陽能發電效益不高並且成本也高的狀況下量產大量使用嗎? 我給了個問號。 這部分似乎沒有人去探討過,歐洲政府就是一味的補貼綠能然後跟其他國家買電,多麼愚蠢的作法。 中間運輸的電力不知道要消耗浪費多少,做著綠能大夢卻在浪費更多地球資源。如果人們能努力集中在綠能的研發和石油能源的效率增進,也許這對人類世界更有益,然在能源泡沫和綠能泡沫的時代,少有人去理會,每個人只想趕快量產尚未成熟的綠能發電產品,結果造成了資本的浪費,看看台灣一堆要死不活的太陽能公司便可知曉。

相信供需法則,假如有一天我們只剩最後一滴石油可以用的時候,將沒有人能買的起那一滴石油,當供給越來越少,價格會飆到天上去,到時只有真正重要的用途才用的起石油,最終使用者會在那個時候無論是減少用量或者是找到替代能源。原油遭到替代的速率會與油價上漲的多快以及其對經濟造成的傷害成正比。

評論: 如高油價對整體經濟造成了重大傷害,那解決此問題便存在巨大價值,人類最聰明的腦袋便會集中在此領域,這就是自由市場的偉大之處。 高油價的迷思便如人口論一樣,人類進步的科技會解決這一切。

裡面提到像是汽車產業已經開始在做改變,只要原油價格飆升到不可忍受的境界,油電混合車的技術都成熟到準備好迎接這時代的到來了。 而為何油電混合車到現在仍不普及呢? 主要就是因為其仍未到達非常需要的程度,也就是原油的價格沒高到無法負擔。 舉個例子,1980年代世界被認為仍有6450億桶的原油儲量,到了2007年增加到13兆桶,縱使期間世界已經消耗了7000億桶了。因為有更多的科技讓人們找到更多石油礦藏以及效率更高,加上石油價格上升使開採變得有利可圖。

評論: 記得我第一次看國富論的時候亞當斯密的一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資源應該在自由市場的驅動下到他最應該去的地方,而非人為讓他去的地方。這句話到現在都還適用,並且看看美國當時的政客,一位推動用玉米發展生質油,這種與民爭食的愚蠢想法都可以出來,再如歐洲的對汽油課重稅發展太陽能補貼然後跟其他國家買電,那些電則都是從石化燃料和核能來的,這些違背自由市場的機制使得資源被錯用在發展尚未成熟值得量產的替代能源上,使得世界的資源被錯置,看看現在台灣悽慘的太陽能產業就知道,另外看看下圖,整個世界超過一半的能源來自石化燃料,我看到這裡就在想,為何人們不投入資源去讓石化燃料運用更有效率或者更環保呢? 多數環保人士一味糾結在綠能,卻沒想到石化產業的效率提高一點點,將會對石化燃料的消耗減速,有利於整個環境也有利經濟,但政客一味的補貼綠能,造成資源都浪費在沒效率的如太陽能產業甚至可能排放更多的CO2。干預市場的後果有時代價是非常龐大的

「US energy by type 2015」的圖片搜尋結果

 

書中提到如中國和中東對於石油產品的價格有最高限制,這在高油價時代使人們在相對於自由市場機制下開更多的車。想想當初台灣的油價凍漲,愚蠢程度大概就如中東和中國的政策,同理對水價也是一樣。對於我們會多快由石化時代轉換到替代能源其取決於石油價格上升的速度有多快。如果這個痛苦非常大,對經濟損害的程度很大,解決這項問題的報酬就越高,其也會越快被解決。雖然物理上石油的藏量有極限,但能源是沒有其極限的。

還記得石油浩劫論嗎? 有些人常常在說我們的石油礦藏只剩30年可以用等等的言論,並舉了如Hubbert's Peak的論點去佐證他當初成功預測美國石油生產的高點並開始往下滑,但下面這張圖可以直接破除這個迷思。

這張BP的圖可以看到,過去20年石油礦藏不減反增,並且人類這20年已經用掉可能接近1995年的已發現的礦藏量了,為什麼石油會越用越多? 這個故事跟過去的人口論很像,很久以前馬爾薩斯在講人口論時其理由就是人類數目成長的速度將遠高於作物成長的速度,但之後人類的科技改變了一切,讓食物增產的速度更快,同理適用於石油礦藏,每年都有人在說石油礦藏只能再用30年,但是30年過去了,石油礦藏不減反增,因為人類開始用海上鑽油技術,甚至,近期最偉大的突破,頁岩油技術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率的開採石油。

而頁岩油的創新呢,實際上改變了世界,也許遠比目前人類所認為的改變的還要多,還記得過去石油控制在OPEC手中的狀況嗎? OPEC過去以聯合禁運(cartel)的方式將產出降低以推高油價,幾度造成了石油恐慌,直到頁岩油技術的突破這個cartel瓦解了。就跟過去網路業瓦解報業和電視業獨佔人們眼球的業務一樣。此外其甚至抑止了通膨,自2014年油價崩盤以來,美國CPI指數上升斜率頓時下降。 "創新"這件事不儘可以打破壟斷甚至可以減緩通膨,看看那些電子產品折價的速率多快以及過去網路業打破多少行業的獨佔,而頁岩油技術的突破其價值就在此- 減緩通膨並打破OPEC的石油獨佔。

from world bank

2008年波克夏股東會有人在問石油在這個世紀可能會用完,他並說道我們該如何面對此狀況? (典型的石油有限論者) 

巴菲特給的答案讓我非常佩服,他說,石油不會用完,事情不會就那樣發生。到某一個點全球的石油生產會到頂然後逐步下滑,巴菲特說照他計算他認為這個頂點很接近了,但無論是5年後到達、10年後到達,世界會去適應,適應後會讓石油需求下降,並且石油礦藏仍多,只是我們現在沒有足夠的工程能力去取得。這並不是馬上石油就會用完的事情,市場供需會在發生前很長一段時間就開始改變。

這段話與Fisher Investment 第4章節所提的內容一模一樣! 巴菲特的總經分析能力讓人非常驚嘆,其是真正總經分析的天才。 

蒙格在之後緊接提到他認為石油之後的25年產量一定會下降,巴菲特則回應,如果真是如此,那會非常嚴重,他舉例中國在2008年有1000萬的汽車,如果石油生產在25年內見頂,這會是一項大事件。

我個人的觀點,對石油的看法巴菲特明顯相較其他人看到了非常不一樣的層面,當然Ken Fisher的團隊亦看到了。假設以2008年開始算石油25年內會生產見頂,那當時的汽車業仍然在用石油,並且沒有劇烈的變化,那便代表時間越接近,整個人類世界將受到巨大震撼,當然事實上並沒有,人類科技的進步遠超過人們所想像,並且持續開發更多過去無法開採的石油礦藏,實際上也許之後的50年都看不到石油生產的頂點,我想巴菲特亦是如此認為的。

簡單分享一下我對原油產業的看法,這些觀點主要來自看Energy by Fisher Investment這本書之後的延伸,其著作在2008年,當下其沒有預測到頁岩油技術的大突破,雖然其有提到此礦藏的存在,但內容提到的相關能源產業的driving force非常詳細且有意思。

如果去看下圖,可以知道整個原油過去150年只有三個時期高於每桶100美元,可以得知原油高於100美元每桶是非常態的時期,甚至可說是原油泡沫。

這泡沫在2014年後因為供給面的改革(頁岩油技術的突破)而回歸正常。

資料來源 EIA,上圖可以看到頁岩油技術突破造成原油產量大增,而使油價崩跌,而需求呢? 則是跟世界經濟一樣穩步成長。所以這次原油的崩跌是供給面改革的影響。

再來看看上游石油開採業的狀況,我只列出前三大家,去驗證前10大,趨勢皆是相同。石油開採業在原油價格暴跌後,整體亦隨之崩盤,因為其終端售價取決於原油價格,自然會受影響,並且其獲利基本面在頁岩油技術突破之後已然惡化,跟過去一起獨佔市場的OPEC國家一樣,這些公司之後的寡佔優勢很可能再也不復存在,"創新"將他們的競爭優勢破壞掉了。

最後是石化廠,同上亦是只列出前3大,其則產生了相反的結果,2014年以前,石化業的股價走勢與原油走勢相當,直到2014年為止,整個石油供給側的改革,使得石化業的獲利改善非常多,而台灣的媒體我到最近還看到他們說台塑四寶獲利上升是因為油價最近上漲,事實上全球的石化業自原油崩跌以來已經漲了2年半了。

也就是說原油崩跌之後能源上游或者有上中下游業的控股公司每家慘兮兮,只有下游石化業每個報酬都打敗S&P500。 

而巴菲特呢? 原油崩盤後他就大買全球最大的石化商Philips 66,和最近大買航空業,巴菲特在2014年末到2015年初似乎就看出原油會持續維持低檔並且嘉惠到石化業了,他對數字和總經的敏感度非常人能及。

整個石油產業在供給面的變革我認為除了嘉惠石化業和航空業外,對於原物料與石油連動性大的行業亦會有基本面的改善,乃至於對總體經濟和通膨都會使其助益和緩和,這是頁岩油創新給人類帶來的貢獻,也許10年後人們會漸漸意識到這個部分的助益。然像是太陽能等綠能產業或是上游石油業則會非常不樂觀,其基本面惡化的狀況可能持續很久,而Ken Fisher最新專欄給大家的建議是underweight energy,因為能源產業市值最高的都是那些採油公司,其未來的基本面可能不比過去,並且最近又因為川普當選而大漲,這種情況以過去來看都無法持續很久。 而如此可知當初台灣投入在太陽能的資本有多悽慘了... 如果當時把資本拿來研發如何更有效率使用石油可能對暖化的幫助還比大量生產太陽能板還大。只是這都是事後諸葛了。歐洲對於太陽能的補助間接讓自由市場機制失去作用,使過度的資本投入在綠能而造成綠能產業的泡沫以及資源的浪費,這些行為可能還間接助長了暖化的進行,因為浪費了一堆資源去生產效益注定不如石油業的產品,而排放了一堆二氧化碳,如蒙格說的,他用最基本的熱力學觀點去看都知道用玉米生產生質能供給汽車發動是個非常不環保且愚蠢的事情,其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用汽油開車還要多,人類常常做如此不合邏輯的事情還得意洋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