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韋峰兄與另位秋水兄提到了知易行難的問題,剛好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發現7種IQ,英文名叫Frames of Mind。直譯即為心智解構,我想翻譯為了取能引人注目的名稱才會如此定標題,但發現7種IQ此標題其整體的震撼力確實不足心智解構四字來的震撼,非常可惜,因為這本書內容翻譯得非常好。而作者真的做到心智解構了嗎? 當然還沒,但其至少已經跨出一大步了,自原來的IQ測驗突破。看完這本書我想能得到立即的好處在於,下次有人說他IQ多高或者如何,便也不必羨慕或認為其有多神秘,說穿其只是在邏輯數學這項智能表現優異而已,甚至可能只有有技巧地做了IQ紙筆測驗。

Frames of Mind最驚人的點在於,其是約1990年代30年前初版的書籍,但卻以神經科學的角度輔助分類出七項人類的"智能",作者故意將這七項目取作智能,意在破除ㄧ般人對IQ的迷思。而IQ高低這件事本身亦對於有此迷思的文化和學校產生不平等的階級現象,甚至可能抹殺具有其他優秀智能潛能的人才發展。

我對於裡面的身體動覺智能一章節印象深刻。裡面提到了人類使用工具的發展成熟階段,自建立與物體的關係、到使用工具達到目的,到將工具符號化,亦即使用所謂的"心理工具"幫助解決現實生活上更複雜的問題。從人實體運用的工具這樣的領域亦可以進入"純然思想"的領域。而運用心理工具的同時,我們實際上非常依賴"身體動覺智能",這項在我們運動、跳舞、使用實體工具以及進行手工藝時同樣倚賴的智能。

而自身體動覺智能的應用中中帶出了一項非常強大的模型 - 模仿,亦即Pabrai最強調的一項心理模型。書裡訪問許多身體動覺智能發達的專才,如一位表演教師,他說:"觀察的部分一定得在你身體的每一部分開發,而不只是在視力和記憶中開發,任何在我腦部登記過的事物,經由記憶和再啟用,就比以往警醒10倍。" 很多心理分析者認為,仔細觀察、模仿和創造的能力是所有表演藝術中最重要的成分。

如果去看國家的發展,日本的模仿能力一直很強,其自明治維新後的差異在模仿的對象由中國轉移到西方國家,甚至將其國力自與中國一樣腐敗落後提升到能打敗當時同是列強之俄國的實力,同時期的滿清政府這方面特別薄弱。時空轉到現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從一開始被笑稱山寨的不同硬體的模仿,到現在中國境內的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比西方國家更加發達,而這些概念甚至都是西方開始的,但中國將其模仿後更加發揚光大,現今中國整個文化的模仿力是其非常強大之能力。

作者說,模仿能力經常被視為驕傲或缺乏瞭解能力,而非另一種有高度適應性的認知模式,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模仿亦是小孩子學習最佳的利器,並且也是人們被文化影響之主因之一。

而在有效運用心理工具這方面,著重的重點很可能就在有效運用"身體動覺智能"這項,亦即"行",雖說並非指身體走起來的"行",但對於腦部運用的智能區塊卻很可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心理工具將所謂的工具"抽象化"和"符號化"。Frames of Mind第十二章對人類的符碼化和文化有精彩描述。

回到知易行難的議題。 知乎裡有一個回答的見解很有意思(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50832):

我们常说要”知行合一“,很多人却做不到,他们的说法是:”知易难行“。

吸烟有害健康,要戒,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然而有几人真戒掉了?这就是所谓”知易行难“,对吗?不对的。
至于”有害健康“,至于怎么有害,其实很多人都体会不了,因为还没真到害了他的时候,自然不当回事,真到把个肺吸出毛病来的时候,才懂得什么叫害,这才二话不说的把烟彻底戒了。
是么,这就是”知难行易“,要真正懂得一个道理,很多人都得经历惨痛的教训,那怕是一个我们看来简单到不得了的道理,都得经历血淋淋的教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么一句话,多简单,党吵了几十年才算把它定下来。

-

評論: 簡單來說,這段總結了運用"身體動覺智能"的重要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由錯中學,實際的去運用並學習,這是光靠單純閱讀和抽象思考得不到的體會。最簡單讓人進入此狀態的方式便是模仿。我想若有實例可供研讀,亦能提升一人對一知識的"能動性",便如哈佛商學院流行的case study,但肯定沒實際模仿來的有效。

 

另外,导致我们有”知易难行“这个错觉,还有这么一种现象,我们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就拿着远远不足的理论去指导我们行动了,行动失败也在所难免。

在你说“知易行难“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真”知道“了,知道得足够多了。

虽说知难,其实行也难,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行动,你得战胜多少困难,才获得一个真知?

_

評論: 此處便可能是人類將現實生活符碼化的後遺症,符碼化本身是一項創舉,例如數學家以不同符號函數表示數學等式並進而推導,讓數學進展加速。通常小孩子符碼化的能力較強,到了成年人之後會逐漸開始傾向"精確"學習一文化的符碼,但卻可能因此而喪失許多創新以及遊走各項不同智能的能力。舉個例子,所謂的注音文和火星文通常只會出現在國中國小學生上,這實質上是對語言這項符碼系統的優秀創新能力,畢竟語言的重點在溝通,實質上兩個看得懂火星文或注音文的人可以幾乎無礙的溝通,但火星文和注音文卻被被高中到大學生極度厭惡,因為高中到大學生這年齡的人已經轉向到要精確學習並專業化文化內符碼系統的年齡,因而多數人無法接受火星文這種對中文文字符碼的創新。

回到符碼化的後遺症,投資領域上最明顯的便是經濟學家了,其運用科學方式將現實中的幾項變因統計歸納,推導,產生出模型,其直接應用在現實世界。其中的問題在於,其起初假設某些變數不存在或者忽略的那些變數,在現實生活影響卻非常大。因而經濟模型多數沒考量到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亦即人類不理性的這項事實。因而產生出許多災難,如LTCM的破產和2008年金融海嘯。


其实回头过来想下,知行合一的意思不是说到做到,而是知与行本身是两个可以独立开的东西,你获”知“之时就是你的”行“之时,你的”行“之时,就是”知“之时。

所以,没有知易难行,或者知难行易的说法,你做一件事做不到位,肯定是因为你知又不够行又不够。


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有什么被我们忽视的重要东西?

  • 要做成具体一件事,往往需要用到诸多理论配合指导实践,而人们往往只掌握了有限的几个理论,还不足以指导行动。
  • 还要区分两个概念,“能做”与“做到”,有“能做”而又“做不到”的情况吗?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做,很多情况下,就算你能做也没精力、没时间做,比如一个做程序员出身的老板,当他需要管理整一个公司后,就再也没时间来编写程序了。
  • 缺少练习,无法将知识变成自身全身细胞如何配合的一套自动化程序。
  • “知道”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要应用的场景;到要用的时候,不记得有哪些学过的理论可以运用了。
    一个人做事,总会有轻重缓急的,对么,人不太可能看了一本书后马上就抛开其他事情来践行这本书的方法。
  • “能做到”也不等于“马上做到”。
    对于新学习的知识,在初初应用的时候就想十拿九稳地做到,那是不现实的,就像游泳,结合理论,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在水中找感觉,调整、优化自己的动作,最终才能游刃有余。
    所以,对自己一开始应用新知识期望过高,容易导致更强挫折感,打击自己应用新知识的勇气与动力。
    允许自己“失败”,即一开始时的“做不到”,多次尝试,不断优化调整,在PDCA循环中迭代自己。

裡面另外一個回答提到了墨經將知分為三類: 聞知、說知、親知。

“闻知”是由别人口头或书面传授得来的知识。比如我没吃过梨子,但有人告诉我,梨子是甜的,这是闻知。

“说知”是我没有经历过这件事,但可以由其它类似的事推论得知。比如有两个梨子,我吃过这个梨子是甜的,可以推想另外一个梨子也是甜的。

“亲知”是我亲身经历过这件事而得知。比如有个梨子,我吃了,发现它是甜的,这是亲知。

 

我们对不同的事,“知”的方式不同,比如吃毒药而死的痛苦,我们势必无法“亲知”。我们知道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这些儒家圣人,既无法“亲知”,也无法“说知”,只能“闻知”。所以当我们无法“亲知”时,只能用“闻知”、“说知”来补助。


作者:四四四毛
 

評論: 聞知由口頭親授,說知由類似事推論得知,親知則是親身經歷,聞知和說知體現的就是人類符碼化現實世界的能力,藉由口頭語言的教導,使人由語言智能學習其他新知,並由相似的狀況進行推論,這方便亦運用到了空間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但最後一項,也就是親知,需運用身體動覺智能,沒親身經歷是無法完全理解全貌的,但整體來說,以符碼化系統之聞知和說知至少對於理解概念有用,並且能幫助"親知"的學習。

總結: 在投資領域,不若邏輯數學領域在定義明確且變數清楚之符碼世界裡,光是思想實驗便能有巨大的創造和發現,如愛因斯坦以思想實驗得出相對論。但投資領域並非如此,投資上和經濟上的參與者是人,而對人的理解,目前包括神經科學、遺傳學和心理學都尚未完全研究透徹,縱使近幾年已有大幅突破,但仍無法完全解密。因而投資者面對的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環境,所以才有黑天鵝事件,在數理領域要顛覆一定律和理論並不如此容易,除非有重大突破,但股票市場卻是三不五時都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可以說在股票市場和經濟活動上,最大的確定就是不確定性的存在。因而有效利用心理工具以應對以及搭配不同的智能就變得非常重要,在不同情況下的評估、聯想(空間智能),解決的能動性(身體動覺智能),理解資訊表達的語言(數學邏輯和語言智能),辨識不同的模式(數學邏輯智能),對自我的理解(內省智能)都非常重要,甚至可能缺一不可,也是可能因而學院派的理論學家無法變成優秀的實踐者之原因,因為理論學家過於依賴限制條件下的環境得出的模式,亦即過於注重數學邏輯智能而完全忽略不確定性的存在,這在現實世界可能反產生毀滅性的後果。

我個人的觀點,知難行易通常存在於資訊的取得上,亦即一人有執行的概念和智能熟練時,只差資訊的取得讓他在方向上有著落。相反,知易行難的情況則差異在對其中一項或幾項智能之運用上,就算有資訊而沒有具備運用的智能之熟練,則亦難以執行。在投資上應感到慶幸的一點是,有許多優秀的投資者供我們學習和模仿,不光只有理論和案例而已,藉由觀察現在的巴菲特及其他超級投資者投資之標的,便能有效得到與模仿相類似的效果,其實在完全相同的時空中實踐這些概念和知識,如Pabrai和Munger所言,若一人能深刻研究這些超級投資者的投資標的,便能得到許多有價值之洞見。若回顧我短短幾年的投資生涯,幾個較成功的投資亦來自對其他網路上優秀投資者的"模仿"和書中相類似概念之"應用"及"聯想"。這亦是除了閱讀之外我所想到的最有益的部分,當然,這些的"模仿"行動主要仍靠"閱讀"而來,差別在他不是在閱讀思考概念,而是在看另一人在相同時空下如何"運用"這項概念"行動",就如看帆船教練示範給你看並實際跟著做,這樣的學習流程就是一種"模仿",也是學習上非常強大的一項模式,我想其亦是讓一人能知行合一的最快捷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