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先生的憂鬱症又發作了,自2012年遇過市場先生發作憂鬱症之後,還沒看他發作的那麼厲害。但這不就是聰明的投資人的機會嗎?
證券分析第50章葛拉漢列了一個表格
如下圖
幫忙寫序的David Abraham還提到,現在的投資者看到這張表一定會嫉妒死,想說1938年當個投資者多麼容易呀!
但,現在機會不就來了嗎?
Company | Price 2015/08 | Earnings for year per share | 5 year earning per share Avg. | Net current asset per share | NAV per share | |
台星科 | 21.3 | 3.9 | 4 | 17.8 | 26.8 | |
宇瞻 | 16.7 | 3.1 | 3 | 14.6 | 22.4 | |
良維 | 19.1 | 2 | 2.2 | 21 |
26.6 |
|
幃翔 | 17.5 | 2.9 | 2.5 | 14.9 | 19.9 | |
旭軟 | 18.3 | 2.3 | 3.5 | 16 | 21.8 | |
新復興 | 19.7 | 2.5 | 2.74 | 21.1 | 26.9 | |
嘉彰 | 19.8 | 1.4 | 3.06 | 31.8 | 53.3 | |
綠意 | 15.8 | 2.5 | 2.06 | 18 | 18 | |
技嘉 | 24.7 | 3.2 | 3.1 | 26.1 | 36.4 | |
厚生 | 20.7 | 6.6 | 4.11 | 17.8 |
26.8 |
這些持續在賺錢的公司,有的甚至沒虧損過的公司,現在的價格居然比他們清算資產全賣掉還低,這些有形資產不是沒賺到錢或虧損的資產,而是資產報酬率接近10%的資產,這類有形資產的評價若保守估計都應該值淨值左右,但目前的價格比清算價還不如。 這機會不是來了嗎? 看到這,葛拉漢的上表真的不那麼讓人嫉妒了,現在的股市充滿著機會。
2011年末我對類似的標的投資報酬如下
標的 | 投資期間 | 報酬 | 年化報酬 |
友通 | 5 months | 10.6% | 25% |
致振 | 1 yr 5 m | 41.6% | 33.2% |
永純 | 1yr | 31.7% | 31.7% |
通泰 | 9 m | 17.6% | 23.46% |
茂綸 | 6m | 1.8% | 3.6% |
維熹 | 2yr | 46% | 23% |
超眾 | 3 yr above | 260% | 123% |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買進這些標的後,有的在買價繼續跌了20~30%,且有的持續了一年多,所以別去期望買到最低點,但很確定的是以這價格分散買進,將可以組合一個堅強的投資組合。
這些擁有Net current asset & earning power作後盾的公司擁有紮實基本面。
這就是一個證券分析師該去關注的點,以及賴以判斷的標準,而非市場先生起伏不定的情緒。
現在我看到的機會比2011年那時還多,而指數在8700,那時的指數則在7000。
基於這類機會的大量出現,我把持股拉到了100%。 最慘的情況是甚麼呢?
發生金融海嘯,縱使如此,以上組合的公司極低的負債,我很有信心他們能撐過金融海嘯
所以別去賭海嘯的到來,在市場充斥著機會的時候就該好好拿著槍打大象。
這波下跌唯一我覺得該檢討的點可能在於太早買進,開始時許多我買在稍高於淨值的價位。
當然這部分的依賴性沒那麼高,目前我也沒一個準則可以去遵守。可以確定的是買在這價位是遠低於公司的內在價值了。
加以擁有分散的特性,讓單一個股因產業風險產生的傷害降至最低。
補充葛拉漢曾在證券分析中提到對這類機會的把握,
第一,最好是在市場不上不下的情況下,如果市場過熱,之後幾乎會有更低的價格可以把握,
而若市場蕭條期,買入大幅低估的穩定大型股似乎又相對吸引人一點。
第二是這組合的公司在簡單質性分析上沒有大缺失。且擁有足夠分散程度的組合。
不免的之後也許會有幾家公司開始爭扎,這是產業風險,但是若是足夠分散的組合,
少數幾家在之後失去盈餘能力會被大多數買入在低於內在價且維持盈餘能力的公司補上且讓整個組合得到
滿意的報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