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這年重新強調了波克夏的運作方式。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皆擁有優秀經理人,這些經理人都是各自獨立運作,巴菲特不會去教高爾夫球名將怎麼打球,波克夏的主席和副主席只有兩個工作,第一,吸引與其旗下同樣優秀的企業進入,第二,資產分配。 其中,由於(1)波克夏每年產生的盈餘皆百分百保留,(2)其每年的報酬皆高於平均,(3)波克夏旗下企業需要的現金再投資很少。所以如何作資產分配(Capital allocation)就成了一項關鍵。如果一家企業每年有23%的RoE並且保留所有盈餘,其受現在公司的資產分配策略的影響程度肯定高於每年10% RoE並且分配一半盈餘給股東的公司。

波克夏旗下三家優質企業,NFM, See's and The News,其中NFM表現依舊優益,持續成長。而在See's和The News上,兩家企業所處產業有幾年皆沒成長,在這期間,兩家企業致力於cost control和maintain product quality這兩件事情,以維持公司的RoE和競爭力。

這年,波克夏併購了Fechheimer,與NFM一樣,Fechheimer也是Family-controlled business,兩家企業都經營的非常優異,如證券分析的導言中Thomas Russo提到的,其中一項他的投資策略便是找尋family controlled的公司,這類公司不被市場喜愛,但只要找到對的公司,公司管理層會更以股東角度思考。觀察早期波克夏併購的企業,NFM和Fechheimer,這兩家公司可知family-owned的企業當中亦是有許多珍寶。台灣很多企業皆是family-owned(超過七成),而這類公司也是台灣市場存在的一項機會。

在併購Fechheimer時,巴菲特連其廠房都沒有看過任何一眼,因他主要著眼的點在於公司的經濟體質、競爭力、弱項和經理人品質(能力&正直)。當確認以上項目之後,看不看廠房就不是重點了,這也是之所以為何巴菲特只投資在他理解的行業。舉個例子,中碳無論我有沒有去看它的廠房,都可以得知公司擁有壟斷的經濟優勢,競爭力自然不必說,剩下的就是經理人品質,只要能夠確認這點,中碳如果在低於內在價值,連他的廠房都不必去看我也知道應該要持續買進,同理對於大統益也是一樣的看法。這類企業甚至不必要有天才的經理人,只要確定經理人誠實可靠,就能夠有優秀的報酬。當然每個人的理解範圍不同,只要是自己能夠理解的產業,能夠評估一企業在其產業的絕對競爭力,得出很肯定的答案後,看不看廠房便不是其中的重點。

在類商品市場的保險業中,波克夏持續在保費價格合理時大幅簽保單,一旦保費殺的血流成河時,波克夏寧願不簽保單,讓年度的保費成長大幅度滑落,也不願意去殺價競爭。就是這項策略讓波克夏保險業能夠如此優異創造紀錄。這方面巴菲特在保險業依據保費價格在價格合理時賣出大量保單,而在價格崩跌時寧願沒保費收入也不願賣保單,可說是和波克夏的資產分配策略一致,在別人恐懼時,保險公司都因為之前亂簽的保單倒閉市場恐慌保費大漲時大量簽新保單,而在別人貪婪殺價競爭,壓低保費到不合理價格時大幅度降低新簽的保單數。此正確的策略讓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與一般保險公司不同。

波克夏這年在超過4000萬美金的證券當中僅持有5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家是套利操作,另外最大的三家分別是Capital Cities, Washington Post和GEICO。不同於另外兩家擁有的強大消費性壟斷護城河和產業的優秀經濟模式,GEICO的利基在於成本控制,這項優勢強到讓巴菲特使其與另外兩家處於優秀經濟產業公司並列為三大永久持股。GEICO的成本支出只佔保費收入23.5%,遠低於產業平均。此外GEICO擁有另一項極佳的優勢,Lou Simpson負責作資產分配,Lou在1980-1986年平均每年擊敗S&P 500 10個百分點。這優秀的績效讓GEICO更加優秀。

綜觀波克夏在1980s的三大永久持股WSP,Capital Cities和GEICO,配息率非常低,保留幾乎所有的盈餘,和波克夏旗下事業如see's和Buffalo News不同,這是為何呢? 也許若看過The Outsiders CEO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前兩家公司的CEO是Outsiders,他們本身就懂的作資產分配,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貪婪時恐懼,而GEICO在當時則更像是波克夏的經理人組合,GEICO的總裁負責經營保險業,副總裁則負責資產分配,其報酬率優秀到每年擊敗S&P 500 10個百分點,巴菲特在1986年的投資組合就五家公司,其中三家公司兩家是Outsiders CEO經營,剩下的GEICO經理人組合也堪比Outsiders CEO,這真的是太令人嘆為觀止了。也讓我明白市場大小的差別,美國如此的大市場,巴菲特只買三家永久持股,而三家公司剛好是Outsiders CEO,為何買到Outsiders CEO要永久持有? 因為除了公司經營優秀外,公司還會在股價低估大買庫藏股以及市場恐懼時大幅併購,儼然是另類的波克夏,買到這類公司該作的就是一直持有,無論價格多高或多低。而在台灣的市場,要找到outsider CEO這種兼具經營能力和資產分配的人可能找不到半個,這就是市場大小產生的差別。

這年巴菲特增加配置了一項套利交易,並且將產生的現金配置在中長期債券,因為整體市場讓他認為過熱了,而保險公司依然每年有大量現金流入,在1984-1986市場相對高檔時,巴菲特處理了除了GEICO和WPS外幾乎所有的持股,但是總額是增加的,主因是他在1985年買進了Capital Cities這家Outsiders CEO的公司,並且是以買進優先股的方式持有。對於長期債券,除非像是WPPSS這種特殊機會,否則波克夏對長期債券不會特別有興趣,配置在上面的原因純粹是套利機會不夠、併購機會不多並且市場又普遍過熱時。此前波克夏除了將閒置資金用作套利外主要是放置在國庫券等短期債券上,之所以在1986年配置部分在中長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過去的利率大漲造成的折價,但巴菲特仍然強調配置在中長債的資金不代表他們對這類債券有興趣,僅僅是因為市場機會不多,而套利的機會也不夠cover住波克夏產生的現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