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Thought Experiments
由愛因斯坦發揚光大的技術,思考實驗是以邏輯性的方式在腦中做出在現實生活很難實作的測試,有了思想實驗,我們可以解決很多無法實際用實驗驗證的事情,如同愛因斯坦想像他坐在一束光線上旅行般地解決相對論的問題。
以下列出幾項不同形式的思想實驗
Prefactual - 包括可能的未來結果 如:X之後會引發什麼事?
Counterfactual - 與已知的事情矛盾 如:假設X沒發生而是Y發生,結果會是什麼?
Semi-facutal - 思考哪些不同的過去可以產生現在一樣的結果 如: 假如Y發生而不是X發生,結果會一樣嗎?
Prediction - 就現有資訊去思考未來可能的結果,可能包含使用數個model 如: X持續發生下,一年內會有甚麼結果?
Hindcasting - 將Prediction反向思考,去看其是否可以預測已經發生的事 如: X已經發生了,Y能夠預測他們嗎?
Retrodiction - 將一件事情反向思考去找出根因,此最常用來解決問題和預防問題發生 如: 什麼引發X發生,我們要如何避免其再次發生?
Backcasting - 思考一項未來的結果,並且推斷現在有甚麼東西可能引發此結果的發生 如: X如果在一年內發生,會是什麼引發他們發生?
Robert Greene說,心智需要持續感覺出疑惑和不確定性。他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對這個世界的謎深入探索。更真實和有條理的想法會出來,而不是直接跳到結論並且過早下出武斷判斷。
在古老時期思想實驗便是哲學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哲學的假設都是很主觀且很難以經驗上的證據去證實。哲學家利用思想實驗去傳達其理論,為了解釋某些概念,其探索想像的世界。其目標不是為了找到正解,而是為了刺激出更多想法。
以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思考實驗叫做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一群人生活在黑暗的洞穴當中,他們終其一生都活在黑暗的洞穴裡僅看的到牆上的影子,他們無法感知到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們也不會想要出去這個洞穴。在一次偶然的狀況下,他們的其中一人被引領到了外面的世界....
日本俗諺說: 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大海壯闊
在離開洞穴後,這人首先眼睛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初期可能是痛苦的,但他終就熬過來了,發現外面的世界更有趣更好,而當他意外走出洞穴後,並且理解洞外世界的許多事情,他想將這件事情告訴過去洞內的夥伴,讓他們也出來瞧瞧,但當他回去洞內後,他變的無法適應洞內的生活,首先光是視力就很難適應,他的夥伴看到他自洞外世界回來後整個在洞內的生活能力都完全退化了之後,他們開始認為洞外世界是個很差的地方,一點也就不想出去。
柏拉圖以此告訴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只看的到不完全的世界,只有在學習哲學之後才可以看到更多的影子。並且以此思想實驗傳達教育的強大力量。披上教育的披風並且開始了解這個世界是從洞穴裡走出來的第一步。
評論: 這個思想實驗很有意思,其凸顯的教育對這個社會的重要,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有時候在我們觀點看來沒有利益的事情實際上也許存在更深更重要並且更大的利益。如果現在世界的人們都像是活在洞穴裡不見天日的野蠻人,哪天自洞外世界進來的人我們能夠辨識出來嗎? 多數人可能只會看到他們在洞內世界存活的不易而鄙視這些外人,但卻不知道他們的視界可能遠遠超過我們,但他們的知識和見解很可能在洞內都用不上,但實際上卻是對整個世界更了解的內容。
尋找薛丁格的貓中,作者John Gribbin寫道,除非一件事情被觀察到,否則其皆非真實。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實際的真實存在。存在的真實這個概念是每天每個人的感受,但不是個用來思考組合成整個宇宙粒子的好方式。然而同時這些粒子似乎在無形間相互連接,而可以感知彼此的狀況。
評論: 所有事情之發生似乎都圍繞在機率上,在經濟狀況上亦是如此。
心理學和倫理
Trolley Problem,一個過去被討論過很多次的道德議題,想像你在一個按鈕旁邊,一台失控的火車裡面有五人,如果你按下按鈕,軌道變換後火車會撞上另一頭的一人,五人得救,如果不按,火車按原地路線就會掉下懸崖,這時你該怎麼做? 心理學家和倫理學家討論過無數次這個議題,並提出很多問題,如
1. 在按鈕旁觀察的人一定要介入嗎?
2. 人的生命是否有可測量的價值? 也就是一個生命的價值小於五個嗎?
3. 如果情況變成觀察者被要求要推一個人被火車撞況救下車內五人,這樣的狀況會變得不同嗎?
4. 如果被推過去的人是個惡棍呢? 或者是那位觀察者的愛人? 這會改變原來的狀況嗎?
5. 觀察者可以在沒有得到那六人同意下如此做嗎?
如此一個假設性的情況就引來許多的思考空間,這便是一項典型的思考實驗,研究顯示人們更傾向於去按按鈕而非推人過去。當然如果那人是惡棍就又例外了。此外如果那人是他們的情人他們便更不願意去按那個按鈕。
David Eagleman說,人們更傾向去按按鈕而非推人過去。當面對的是按鈕時,人們腦內的理性部分被激發。如果換成要親自推人過去,腦內的情緒部分則被激發。
評論: 如同Guy Spier和Pabrai給他們自己設的限制 - 不看盤。因為每天股價的波動多數都沒意義,只反映了人們的瘋狂(auction-driven)。如果每天看盤便納入許多無意義的資訊甚至腦內的情緒區域更易被激發而犯錯,遠離每天股價跳動的股市更能促進人們理性思考,這是為何大型法人長期無法打敗大盤的部分原因,多數每天都要開會盯盤,犯的錯誤自然也就增加,就算其再有效率的開會和動作,每天去看誤導人的資訊(股價跳動),很可能就會因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巴菲特曾說當他鎖定一標的要買進時才會比較常看盤,因為在他確定後,肯定至少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剩下的只是買在甚麼價格這樣的細節,也許當確定後不再看盤而是盤前下單買進更簡單明瞭,巴菲特在目的明確後才頻繁注意潛在標的之價格,並且其心中肯定已有其價值的區間在哪之結論。無論如何,漫無目的的頻繁看盤長期絕對是有害的。
Trolley problem可以引申出很多的議題,像是多數人不願意自己去殺害動物並食用他們的肉,他們在此情況下就像是願意按下按鈕卻不願意推人過去的人。
評論: 記得Mark Zuckerberg其中有一年的目標就是只吃自己殺害動物的肉,我想這個目標隱含許多概念,他的目標的背後意義應就是這年只吃素,因為多數人每天吃的肉會讓人以為肉就是自然而然會出現,因為現代的人類社會太過於方便和系統化所致,使我們通常不再去思考到所謂的殺生食肉這件事,我們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殺生這件事卻能夠接受食肉,這狀況本身就存在其中的矛盾。我認為Zuckerberg如此做應會使其有助於不把每件事情當作理所當然並思考許多事情背後的意義促進他的第二層思考。
另一項思考實驗是如果有足夠多的猴子和打字機,其中的一隻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名作"奧德賽"。這是可能的,如果猴子有無限多的話,這項思考實驗讓我們理解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
評論: 如中樂透的人,其就如打出奧德賽的猴子般,是個少數運氣極好者,其可能並無能力賺到幾億的資金,但他就是靠買樂透賺到了幾億資金,但猴子和打字機的搭配你可以判定99%都打不出奧德賽,同理買樂透的人99%以上都得不到頭獎,這不是一項make sense的方式,但在足夠多的嘗試下卻是會產生奇蹟(低概率事件)。同理一天崩15%這項低概率事件過去100年只發生2-3次,但是只要足夠多的時間就算他是低概率其仍可能會發生,這是對風險的絕對意識性。所以比較好的Leverage方式是甚麼,我認為是集資操作,相對於借錢買股票,尤其是抵押股票或者融資時,發生低概率事件會被迫賣出而損失慘重,因為抵押股票這件事本身會使系統變得更脆弱(fragile),而若是以集資fund的形式操作,其本身對fund manager來說是一項槓桿,但卻不是抵押股票的槓桿形式,是相對更安全的槓桿(more robustness),如果是如共同基金可以隨時贖回的槓桿,其又相對一年贖回增資一次的私募基金脆弱,這就是Guy Spier在2008年學到的教訓,共同基金的存在本身就會增加股市的波動性,因其在下跌時會面對贖回壓力而產生價格的反射性。因為你知道有一天low probability event會發生,而且是措手不及,所以你不會over-leverage,並將槓桿控制在合理範圍,或者如巴菲特早期主要用幫人管理資金的方式為他的投資能力槓桿化而不是跟銀行借錢,一個人不應該冒著失去他需要的東西的風險去換他不需要的東西,尤其在他已經很有錢或者生活無虞的情況下,對於Low probability event和槓桿的關係便是如此,我們都需要對前者有風險的意識性並非常小心。
9. Mr. Market
由Ben Graham首次介紹的mental model,他解釋說市場就像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的鄰居,有時很開心有時很失落,身為投資人的任務是去在此狀況下得利(Take advantage),在他情緒不好時買入他賣的跳樓價產品,在他很開心時賣回給他。這項mental model與效率市場論完全相反,但卻也更符合實際狀況。
評論: 所以每天問為何大盤/股票漲跌的人便犯了錯誤,其犯的錯便是被情緒起伏不定的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常常每天股價的波動根本沒意義,少數也許有,既然如此,每天討論股票/大盤為何漲為何跌有何意義在?
巴菲特在1987年的致股東信很貼切的描述了這項mental model,他說,像是灰姑娘在舞會一樣,你要記住一件事情否則所有東西都會變成南瓜和老鼠,那就是市場先生是來服侍你的而不是指引你。 是他的口袋而不是他的智慧,會讓你覺得有用。如果他有天以非常愚蠢的心情面對你,你可以選擇忽略他或者剝削他。但如果你也被他影響那就會變成災難。事實上,如果你不夠確定你比市場先生了解的多,那你就不適合這個遊戲。就像一個撲克牌高手說的: "當你玩了30分鐘還不知道誰是肉腳,你就是那個肉腳"
一個投資者若結合他對商業的優秀判斷和他將其思考自外於情緒渲染的市場的能力,其就會獲得巨大成功,在巴菲特的職業生涯,自外於市場的方式就是使用Ben Graham的市場先生概念。將這個概念深植於心。
跟著葛拉漢的教誨,巴菲特和蒙格能夠以企業的經營結果而非市場每天、甚至每年的價格跳動去告訴他們其投資是否成功。市場可能在一段時期會忽略企業的營運實績,但是最終肯定會承認這項成果。如葛拉漢所言: 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體重計。企業的成功被認可的速度(亦即催化劑的有無),在企業內在價值持續提升的狀況下,並不那麼重要。事實上,延遲認可反而會產生機會。他可能會給我們更多的機會以實惠的價格買入好東西。
評論: 巴菲特運用Mr. Market和 Core of Competence這兩項mental model便使其在資本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另外最後一段巴菲特的文字又給了我許多啟發,許多人會專注在"催化劑"這件事情,但事實上催化劑真的那麼重要嗎? 如果是一家低於清算價卻沒有盈餘能力的公司,催化劑非常重要。但如果一家持續提升內在價持續成長且有盈餘能力的公司,催化劑便不那麼重要。如台聯電這家公司,我認為最重要的兩項催化劑是1.處分其聯亞持股, 2. 買回庫藏股,如果這兩項因子不再存在,這家公司便可能也不值得買入,除非其夠便宜,而這兩項催化劑的存在搭配夠低的價格則使其有在投資組合上持有比例提升的意義存在。而在越來越熱的市況下,投資人如果被每天的價格跳動所迷惑,他們就可能會更在乎"催化劑"這項因子,當其在乎到完全忽略價格和價值的關係時,就很可能是災難的開始。在投資上,我相信中庸之道仍是一個基礎不變的真諦,往任何一個方向發展到極致都可能會產生相應的問題,過度重視催化劑就如過度使用一項model一樣危險。
10. Probabilistic Thinking
未知的人類世界其是由機率事件在主宰,而非一開始確定的結果。 雖然我們無法對未來非常確定的預測,但我們可以更聰明地去對每項可能發生的事件判定其發生的概率。我們每天都在運用這項model,如在穿越馬路時我們給了當時穿越過去被車撞的機率非常非常低,雖然不是零。
評論: 此便是期望值和機率思考
11. Default Status
因為機會成本和時間限制以及人的有限精力,我們有個基本的常識、認知情況,並且如果要得出更新的內容應是去常識證誤它們而非要去證明每項狀況。實例如:熱力學、天擇論以及激勵產生的偏見(Incentive-caused bias)
評論: 就如蒙格所講的,心理學家為何長年都沒發現Incentive-caused bias以及許多的誤判心理學,因其思考被限制在需要"做實驗"證明的內容,而蒙格則是運用了Default Status去判別出這些誤判心理學的存在並加以進一步思考,這告訴我們許多現象如熱力學、天擇論和上述的誤判心理學是無法用實驗證得但卻是真實存在且影響重大的現象,我們的思考不應被"能不能做實驗證明"這件事情給限制住,此亦是Daniel Kahnman提到的Theory-blinded effect. 許多過去優秀的科學家面對不能證明的現象用思考實驗去探索,圍繞在多數可以證實的內容反而可能讓人陷入confirmation bias上,如許多實驗都試圖證對,比如做10次成功1次就要發論文,這會使其變成偽科學,真正的科學在於試圖去證誤一件事情而非證對,如Karl Popper所言。
12 The Distorting Power of Incentives 激勵機制的扭曲力量
激勵機制很重要,其是我們面對許多事情反應的根因,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其有能力扭曲我們的行為並且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狀況。
就算意識到了激勵機制的存在,也常常不夠。如蒙格所言,他說他比95%的同齡層都更理解激勵機制的威力,但他還是低估了那種威力。每年過去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讓他更體會激勵機制的威力。
Laurence Enderson說: 我們只有在花時間評估每人的利益之後才能將情況看得更清楚,並且我們在思考不同的利益/獎懲狀況下,情況會作何改變後對實際情形將會更加了解。當然,就如同我們忽略掉他一樣,過度聚焦也會產生問題,就像一個有槌子的人,把所有東西都看成是釘子。如引發08年的次貸,部分原因在於放貸機構的管理者認為給予更高的傭金對於激勵其旗下員工放更多的貸款有幫助,因此能幫公司獲利更多,但此卻造成了扭曲,此項incentive使多數人都不再有正確的判斷力了,其僅想做更多的生意卻沒考慮到後果。
評論: 如同許多直銷和保險業,過度使用incentive,使其客戶受害而最終產生消費糾紛和更糟的商譽。
一個實例是政府獎勵民眾將抓來的蛇和老鼠換獎金,但其卻沒發現許多人因而開始養蛇養老鼠換錢。強迫人們去更換較複雜的密碼也有反效果,當面對這狀況許多人會將這些"複雜密碼"抄在"安全"的地方,便失去複雜密碼的保護意義。
評論: 同理,近期有則新聞提到PCHome為了和蝦皮對抗而免運而讓某些人可以鑽漏洞做虛假交易,這都是錯誤的incentive產生的扭曲力量引發的問題。
對於一項好的激勵機制而言,金錢作為獎勵是不足夠的。
好的激勵機制包括誇獎、曝光度、追求令我們驕傲的工作等等。所以,當我們要說服一人,要用incentive面去思考而非原因。而incentive並不僅僅包括金錢,還包括其他個人的價值。
評論: 如Dan Ariely曾說過的,"讚美"這件事不用花錢但卻具備龐大力量,但是"讚美"這件事情卻被許多大企業和經理人給忽略了。
幾項事情值得記在心裡
1. 你看到的人們的行為通常是你沒看到的incentive產生的結果,如當你在工作場所看到有人不顧他人的權益做事情,其背後一定有促使他產生這項行為的incentive,其在某層面上被獎勵如此做。
2. 我們通常會去做我們被獎勵的事情
3. 創造一有效的獎懲系統並不容易,我們不僅考量第一層的incentive,還有第二、三層以及其他層面如何影響整個系統。(並非給予更多的金錢就能解決問題)
Enderson做了結論: Incentive非常重要,如果低估其影響將很危險,人們通常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往incentive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