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便知道匯僑這家公司的存在,最早是在搜尋滿手現金的公司時發現這家公司。匯僑這家公司很有趣的地方在於,其收益非常單純,純粹就是出租桶槽的行業。

然而很特別的一點在於,其每年皆提列龐大的折舊費用,依據2015年第一季財報所示,成本19億元的固定資產已經提列出了16億元。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體來說,以下22句坦伯頓爵士的格言句句深入我心

尤其粗體的部分我看完後更震撼坦伯頓爵士的遠見和智慧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0年代初期和2010s相比起來,在總體經濟的情況上可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首先1980s初期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下歷史新高,這代表著那時候是通貨膨脹極為嚴重的時期,巴菲特在1980, 1981連續兩年寫出了他對於通膨高漲時代的憂慮。 首先是對於產險業的情況,產險公司手中握有極高的長債,而在利率高漲得當時,長債的市價已經跌的一蹋糊塗,但是保險公司仍然以"持有到期"的這種駱駝式心態去面對這種情況,寧願削價搶市,也不願賣掉他們手中的債券去籌措可能產生的賠償保金和新簽保單之間的差額。 此外,對於整體美國的企業來說,巴菲特始終堅持一件事情,那就是毎投資一塊錢,至少要有一塊錢的價值增長,如果以本益比12倍來看的話,至少ROE要達到10% / year,才能符合此標準。

然而弔詭的是,當時的美國長債免稅利率為14%,所以如果一家公司每年只能賺10% 的ROE,扣掉配息所產生的稅項之後,股東只能拿到6-8%,這樣的情況遠遠不如投資債券所得。在1980以往的年代(乃至於之後的年代到現在),在利率普遍為2~5%的時候,實際上美國企業以及許多國外企業平均能夠在Return on equity上獲得11%。扣掉稅款後股東拿到7-9%,市場明白這個報酬相較於債券2-5%的差額,而給了美國企業整體P/B = 1.5的評價,也就是150%的淨值估價。但在通貨膨脹時期,這看似美好的11% RoE卻不再吸引人。並且因為通膨的緣故,公司都偏好保留盈餘以維持等量生產力,故企業的再投資報酬甚至無法達到利率的一半。投資的股東自然損失慘重。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ymbol Last Gain(%)
BRK.B 145.78 38.62%
VGK 58.49 15.01%
VNQ 80.27 18.80%
VO 130.28 36.95%
VT 64.31 3.78%
VTI 109.81 25.10%
VTV 86.2 27.54%
VUG 109.56 39.09%
VWO 43.92 8.80%

今年美股績效相較去年約成長了10%,主要的變動在於將之前投在EWA EWC 和 EWJ 的資金轉到 VT 先鋒世界指數型基金。而整體美股績效在這一年度比台股同期加權報酬指數還差,還記得去年的此時,很多人還在講說美股漲翻天,台股不動中國似乎快垮了。記得看到論壇有人說泰股美股都比台股好。

但才隔不到短短一年,市場的變化就打了那些人的臉。今年一整年度,美股的績效不太動的同時,亞股中尤其是中股則是漲翻天。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題外話,今天偶然從忠孝大的Line訊息得知有人對我的Blog有興趣,實在受寵若驚... ,也加了威宇和敬堯的FB,兩位看起來是很認真也很有實力的人啊。

得知Blog有人關注後,就會有想分享的衝動。所以分享一下至今我閱讀投資相關的原文書的心得。 第一次想接觸原文的衝動來自於當初看洪瑞泰的書"巴菲特選股魔法書"時。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 一整年真的是對我人生成長影響重大的一年,這一年裏學到的、成長的很多。尤其是在投資這方面。上個禮拜剛把證券分析原文版的上半部讀完,讀完後只有一種感覺,對於葛拉漢的智慧,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沒想到70年前有關債券的著作居然能夠給我帶來如此巨大的啟發,對應到2014年台灣可轉債市場和股票市場發生的事情,都能夠從書中找到類似案例。我想過了100年,科技改變了人的生活,但人對於股市展現的情緒起伏,則是一直都沒有改。市場依然是沒有效率的。

首先提到今年最大的一個收穫:無風險及低風險的套利。 雖然套利在台灣市場越來越盛行,其年化報酬也已經逐漸下降到10%左右的數值,但偶然仍會產生令人驚豔的機會。很慶幸在一個機會當中遇到一位在台灣市場的套利大師。至今仍沒機會與他見面,卻從他身上學到了套利技巧。 對比我在看1950s 1960s 1970s巴菲特當初剛建立合夥企業時所看到的很相似。套利機會的產生有幾種:企業併購、分拆、可轉債的折價等等。而巴菲特總是等到確定案子成立之後才出手,這位大師的方法也是一樣的。在現在資訊發達且台灣市場公開透明化的資訊下,要縮小套利操作到無風險到低風險的程度是可以達到的。舉個去年連三件的併購案:F-IML 創傑 和 凌耀便都是無風險套利的例子。而剛好F-IML正是這個緣分的起始。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夢境最早的印象是在看"別鬧了,費曼先生"這本書時

費曼提到他嘗試去意識到自己在作夢時,之後成功後,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實說,看到下面的新聞,真的讓人搖頭央行的思維。

首先,台灣大多數電子業和央行都普遍有一個迷思,那就是台幣貶值對於出口有利,會有匯兌利益,這件事本身我還算認同,但是到底對經濟有沒有利這部份我就無法理解了,至少在當初看完國富論後我個人認為長期讓台幣貶值幅度擴大的結果是對經濟有害的。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 You can be the stock market genius, 作者是Joel Greenblatt,為一位非常優秀的私募基金經理,專注投資在特殊情形的市場機會上。真的是一本好書,很可惜的是台灣並沒有翻譯。

看完之後,觀察台灣的市場,隨即我注意到一個與書中描述情形很類似的機會,那家公司的名字叫做李長榮化工。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安基金算是台灣領先世界的一個發明了吧,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央行在經濟衰退時會藉由調低利率和大買債券(QE)的方式救經濟,這都算是一種灑錢的動作,國安基金也是。然而不同的點就在於,國安基金是在股市崩盤的時候進去買股票,而央行調低利率+買債券和政府擴大支出的動作則像是灑錢給銀行去買股票,尤其是最近幾年的QE,央行迫使銀行的準備金大量增多的結果,使其將部份資金運用在投資放款當中,自然使得資金跑到資本市場當中流動。

然而國安基金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壞呢? 很多人認為國安基金是在干預市場,這種行為不可取。 然而好笑的是,許多反對國安基金干預市場的人卻又出來反對政府推廣的自由貿易政策像是自經區等等,實在是很矛盾的一種行為。但國安基金的存在對於台灣資本市場到底是好是壞呢? 我認為是有幫助的,而且幫助很大。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