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很多人對台幣的想法是,台幣貶的越多越好,因為台灣是出口產業佔大多數,所以台幣貶值真的對台灣經濟是好事情嗎?

如果說台灣股市長期代表的是台灣經濟的大略指標我想大多數人不會去反對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次純粹想探討紀錄一下我所觀察到的幾個現象,

葛拉漢在其經典書籍Intelligent Investor中說過,市場短期就像是投票機,長期就像是體重計。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我在2011年第一次去上一個投資課程時,有人在課堂上問台灣50可不可以投資? 老師則在課堂上回答一句話,

"買ETF不如買台塑"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http://finance.fortune.cnn.com/2014/02/24/warren-buffett-berkshire-letter/

今年的BRK年報搶先在Fortunes網站上曝光,看完真的是收穫滿滿,巴菲特總是能夠用最簡單的概念告訴大家什麼是投資。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這個新聞,還蠻開心的,雖然金融帳淨流出代表的是投資資金外流,且看新聞主要是內資外流而非外資。 這完全體現出台灣政府和媒體對於經濟解讀的矛盾心態,金融帳大幅度流出會造成台幣有貶值壓力,既然台幣會有貶值壓力,不就成了那些出口企業的大老闆的心意了嗎? 他們應該叫好,媒體也應該叫好呀? 怎麼看這新聞感覺大家是在擔心呢? 既要台幣貶值,又不要金融帳流出,這種心態真的很怪也很矛盾! 但是看到這情況,我覺得也許綠角和巴菲特班和其他人在推廣美股上對此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他們兩個的學生加起來似乎影響力也沒這麼大,可是像我便是僅看綠角網站變成功開戶美股的,相信也有很多人跟我ㄧ樣,是沒上過課靠網路搜尋資訊開始投資美股。 這樣的人一多,對此就應會有影響力。 其實這樣反而是件好事,代表台灣人更加全球化了,知道國際上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投資標的,而不侷限於本國市場,但是卻被此新聞解讀成那麼恐怖,這除了體現出對於總經數據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主觀意見外,也沒有人能夠真正的看出總經的趨勢,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對於總經判斷的盲點,尤其是新聞媒體們,經常都是被市場所左右而無法真正看透總經的本質。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Peter Lynch 的第一本著作:Learn to Earning,大約完成在1995年,第一章的資本主義簡史非常有趣,大力推薦! 我是依個喜愛讀歷史的人,之前常常看到非凡和東森財經在週末播歷史事件的節目,其實他們應該參考這本書的第一章做個類似的節目,這樣應該會更符合他們的頻道取向。

而最近我看到了第二章節,Peter Lynch從分析將錢做什麼用好開始,分為:貸款買一台跑車把妹、定存、買房、買蒐藏品、買債券以及買股票。Lynch其實很推崇買房這件事(不是炒房),他提到,買房子時通常都會貸款,尤其是買第一棟房子,而房價保守估計每年漲3%左右,且基本上不會被通膨侵蝕,對比起來,存在定存、債券的錢都會被每年平均4%的通膨侵蝕,實際上就是所謂的負報酬,越存錢會越少,況且債券還會有漲跌起伏,其變數就更大了。相對起來,買房經由貸款這項動作,可以將投資報酬率拉高,以平均3%來算,貸款50%買房的話就會有6%的報酬,已經算是接近股市平均報酬了(其實略低),而在持續還貸款的狀況下,等於投入更多資金在房子,這樣至少將會貶值的金錢改成房地產。當然,Lynch實際上大概只建議一般大眾買進屬於自己的第一棟房子(因為還能夠享受到住的價值,如此便使得買房值回票價了),其他的閒錢他反而建議投資股市。而股市(全球)長期平均報酬便是9%左右,現在要拿到這個報酬遠比1990年代容易,透過外國券商買進VT就行。看完這一部分,我感覺到Peter Lynch的偉大,他早在1995年便出書推廣指數型基金,告訴大家投資共同基金的困難度,以及列出一張表格,明顯指出過去30年股票指數報酬高於黃金債券定存等等其他投資的事實。只要投資人有耐心買進指數(指對投資沒什麼研究的人),那他便能夠在晚年有足夠的金錢可以生活,也不會有什麼財務困難。 我記得巴菲特也是在差不多的時期經常在年報建議一般大重買入指數型基金並長期獲得大盤報酬(抱住)。 這兩位投資大師很明顯的知道由John Bogle發明的指數型基金對一般社會大眾生活改善的貢獻,而前提就是投資大眾了解指數型基金的優勢所在。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現在談論這個主題實在太早了,我的投資技巧還不夠格能夠敎人

只是最近有一些關於此的心得...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FRCOY FRCOF in OTC markets : uniqlo

JGCCY in OTC markets : 日本的石化工業顧問公司 (類似台灣的中鼎)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了中天電視的神秘52區,裡面提到一名橄欖球的神射手,投射橄欖球百發百中,不論要射到柱子、靶的圓心甚至移動的車子,都是百發百中,老實講,要達到這種成就,肯定頭腦要精密計算物理的拋物線公式,並且以目測推估距離,並且在施力時候的方向、力道等,都必須要有精準無比的拿捏。 同理for棒球的打擊者和籃球的射手,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許多職業運動員身上我們看到很多。所以我就想到了一個疑問,如果要那些頂尖的職業運動員去計算所謂的拋物線力學公式,去算出他們實際投籃、投射橄欖球和打擊時的力道和方向,以讓他們命中。這對他們來講可能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雖然某些人可能能夠做到(高材生),但是我很確定很多優秀的運動選手是只念完高中就去職業運動的,所以他們實際上無法使用大腦皮質去計算那些讓他們得分的拋物線數學式子。但現實上,他們的頭腦一定已經計算出來了,否則他們不可能這麼準,就算是用直覺,那結果肯定也深藏在他們腦袋深處,所以他們才能如此百發百中。

寫到這裡,我不禁要讚嘆人腦的偉大和深奧了,也許科學家再探索個100年也無法完全摸透人腦的潛能。然而回來投資的面向來看。是否也有一些投資者實際運用了大腦如這些職業運動員般的能力,在一些情況下買進了股票,並因此而在投資界成就? 我相信是有的,我曾經不只一次在書上看到一些投資大師提到的投資是一半科學一半藝術。此外,許多人就算有一套投資的評價標準,但他們有時還是會做出與標準不一的事情。舉個例子,巴菲特曾經屢次提到報業的殞落,說明報業因為網路的興起而競爭優勢不再,他並說之後不太可能再投資報業了。結果之後卻在2012年宣布他已經收購好幾十家的地方報紙,並且認為這項收購行動會為BRK帶來不錯的報酬。雖然他之後有解釋主因是因為那些報業真的很便宜(就如撿菸屁股一樣),此外他因為很了解報業,所以會在出問題前對其進行清算。但他之前也說過對於雪茄股不再喜愛。雖然這部分反而顯示出巴菲特的想法是不會拘泥的,非常活躍,他會在機會來臨時出手。我覺得這種狀況是否也是因為頭腦裡面的部分計算所產生的結果而做出的決定呢? 這部分似乎是個很有趣的議題,至少我個人是如此認為。:)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IRR,第一個啟發我的是Michael的書"巴菲特選股魔法書",這本書的確讓我在投資上改變很多,並且我也很佩服書中所提到IRR公式,當初自己推導一遍覺得很合理。所以到現在我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一樣在計算價格會參考盈再表的IRR資料。

但為什麼會覺得IRR有問題,其來源出自某一網站提供的一份資料,名為:不要使用IRR。 http://www.invest-aura.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1/02/IRR.pdf

Char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